AI导读:

中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竞争激烈,深圳机场成为第四个突破6000万人次大关的机场,浦东机场与白云机场争夺榜首,国际客流快速恢复对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欧雪深圳报道

随着中国“China Travel”计划的升级,过境免签政策得到全面优化,国内旅游业迎来强劲复苏,各大机场的客流量排序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12月23日,深圳机场传来喜讯,其旅客吞吐量正式突破6000万人次大关,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中国内地第四个旅客吞吐量迈过“6000万量级”的机场。

今年以来,国内各大机场的客流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竞争态势愈发激烈。广州白云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在旅客吞吐量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截至11月末,上海浦东机场的总客流已达7037.35万人次,率先突破“7000万”大关,超越了广州白云机场的6966.74万人次。

然而,这些数据仅反映了四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并不能全面体现一个城市的机场旅客运输能力。以北京和上海为例,这两个超大城市均拥有双机场格局。北京方面,除首都机场外,大兴机场截至10月20日的旅客吞吐量为4001.31万人次;上海方面,虹桥机场前11月的旅客吞吐量为4002万人次。两个城市的两大机场合计,旅客吞吐量已超过1亿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和深圳也将迈入“双机场”时代。12月21日,广州宣布新机场项目已正式获得国务院立项批复,将落户佛山高明区,预计12月25日启动前期同步实施工程;而在此前的11月,深圳已将惠州平潭机场纳入第二机场规划。

在广州新机场之前,南京马鞍国际机场和重庆璧山国际机场已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意味着,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中国的双机场城市版图正在迅速扩大,或将对全国的航空版图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以来,航空领域的复苏态势尤为明显。尽管11月是民航淡季,但四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仍实现了显著增长。四大机场11月的客流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广州白云机场同比增长19.94%,上海浦东机场同比增长21.28%,北京首都机场同比增长16%,深圳宝安机场同比增长13.38%。

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旅客运输量为5643.4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创下历史新高。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机场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拥有广州、深圳、香港三大国际顶级机场,以及珠海、澳门两大国际机场,预计2024年全年旅客吞吐量将超过2亿人次。

深圳机场的复苏尤为引人注目。12月23日,深圳机场发布消息,今年旅客吞吐量正式突破6000万人次大关。深圳机场客流持续恢复,在11月17日,旅客吞吐量已达5386.99万人次,同比增长17.5%,超过2023年全年和2019年全年的旅客吞吐量。

深圳机场新增的客流主要来自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国内航线方面,深圳机场抢抓深中通道开通的历史性机遇,开通深中、深江两条机场快线,并推出13条“深快线”,一年来累计运送旅客超过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方面,深圳机场国际及地区客运业务恢复加快,每周有超过800班进出境客运航班,国际及地区旅客量超过500万人次。

随着我国推出多项来华签证优化措施,深圳机场积极推进同多个免签国家实现直航,并新开、恢复了至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客运航线,加密了国际客运航线,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

在四大机场竞争格局变化的背后,国际客流的快速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11月份,我国国际航线客运量同比增长76.3%,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3%,已经接近于疫情前水平。之前恢复较慢的国际航线在11月份迎来了客流的快速回升。

上海浦东机场因国际客流占比过高而在疫情冲击下遭受重创,但今年随着国际客流的快速恢复,其总客流率先突破“7000万”大关,反超广州白云机场,二者或在全年吞吐量上继续争夺领先位置。

展望未来,随着航空旅行的持续复苏,机场行业将迎来行业拐点。优质机场的流量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挖掘,非航空性业务将成为机场的重要收入来源。目前,非航空性业务已成为国内机场的重要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免税业务、广告和物流服务等。

对于优质机场的流量价值,曾有知名基金经理分析称,机场就像一个基础平台,其上的所有流量都可以变现,变现形式可以是商业或广告等。这种流量价值对于任何一个变现方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