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成新增长点,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
AI导读:
转型金融成为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但面临标准缺失、投资者意愿不强等挑战。金融机构需增强转型意识,提升自身能力建设,寻找商业化模式,构建风险分担机制,以应对转型金融的不确定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郭晓洁 实习生刘曦柯、黄泽云
近年来,绿色金融规模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纯绿色项目的投放。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金融机构正将目光投向转型金融,期望它能成为新的增长引擎。2024年初,某国有大型银行绿色金融团队负责人透露了这一业务布局。
回望过去一年,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动转型金融标准目录的出台,碳减排挂钩贷款、转型债券等金融产品相继问世。业内普遍认为,绿色金融已迈入2.0阶段,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指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投资存在巨大缺口,尤其是在传统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方面。
我国是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绿色信贷规模已超35万亿,绿色债券累计总量超3万亿。然而,转型金融相关贷款、债券等占比极低,仅占绿色金融的1%左右。这一巨大的资金缺口意味着转型金融将成为金融机构的新增长点。王信还表示,将适时把转型贷款纳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领域。
那么,转型金融能否复制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在“紧箍咒”被解封后,金融机构如何抓住机遇,转变意识,提升能力建设?
转型金融的兴起,源于纯绿色项目市场的饱和。为了实现“双碳”目标,除了继续发展纯绿色项目外,还必须解决排放大户的问题。这些排放大户往往无法被现行的绿色金融所覆盖。因此,转型金融应运而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放在首位,并提出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为传统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立华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绿色转型阶段,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转型金融的支持。
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看,转型金融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驱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任玉洁表示,企业在谈到发展目标时,更多关注转型、产品附加值提升和碳排放降低。传统高碳排行业要高质量发展,必须做能力提升,而绿色化就是转型。
同时,转型金融也是金融机构构建自身韧性的必经之路。任玉洁指出,转型金融对金融机构的要求更高,需要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转型的长周期性、高风险性等技术不确定性。
为推动转型金融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推动转型金融标准的落地。中国人民银行正在推动首批煤电、钢铁、建材、农业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国家标准尽快发布,并已启动第二批七个行业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同时,多个省份也陆续落地转型金融标准或试点方案。
然而,转型金融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标准缺失、转型过程的不确定性、行业差异、投资者意愿不强以及企业自身能力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转型金融的发展。此外,我国碳核算制度体系仍在构建之中,也为金融机构转型金融业务的开展造成了阻碍。
面对这些挑战,金融机构需要增强转型意识并提升自身能力建设。通过环境绩效与融资利率挂钩等方式创新转型金融产品是当前金融机构的惯常做法。但业务落地背后需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执行能力。因此,银行内部需要加强培训并开发相关工具和方法。
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要找到转型金融的商业化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任玉洁表示,金融机构不能依赖激励政策,要找到可持续项目的内在逻辑并识别出可以投资的转型项目。此外,构建一个多行业、多部门协调的风险分担机制也尤为重要。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转型金融的机遇仍大于挑战。正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转型所展示的,转型金融同样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