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私募证券基金行业在市场环境变化、监管政策收紧以及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正经历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管理规模呈现明显分化。

 在多重市场因素、监管政策的收紧以及行业内竞争加剧的合力作用下,我国私募证券基金行业正经历从‘数量稳步增长’到‘质量全面提升’的深刻转型。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今年仅有47家证券类私募管理人完成备案登记,相比2023年的175家,降幅高达73.14%。在这47家新备案的私募中,内资私募占据绝对优势,共46家,而外商独资私募仅有宽立(上海)私募一家。

 从管理规模角度观察,年内完成备案登记的私募机构中,小型证券类私募机构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九成。具体而言,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机构多达43家,占比91.49%;5亿元至10亿元之间的机构有3家,占比6.38%;而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机构仅为国丰兴华(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为唯一的百亿级私募。

 新入行的小型私募由于缺乏足够的持续投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正面临严峻的市场淘汰压力。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年内已有508家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尽管与2023年的729家相比,降幅超过30%,但注销数量仍处于历史高位。自2016年以来,证券类私募机构的注销数量已累计达到3931家,其中2022年至今为注销高峰期,注销数量分别为582家、729家和508家。

 随着私募行业首部行政法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的发布,私募投资基金业务活动被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为进一步健全行业规则体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于今年5月发布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为私募证券基金的募集、投资、运作等各个环节提供了详尽的‘展业指南’。该指引在募集及存续门槛、申赎开放频率及锁定期安排等方面进行了适度放宽,如将进入清算流程的私募证券基金最低存续规模由征求意见稿的1000万元降至500万元,并增加了连续120个交易日基金资产净值仍低于500万元的缓冲期。

 行业分析师指出,私募基金‘扶优限劣’政策提升了私募行业的合规标准,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备案审核和自查检查,确保了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加大对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展望未来,头部私募机构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合理管理投资人预期;而小型私募机构则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和合规成本。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