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D打印技术正在不断拓展人类的想象边界,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应用场景不断深化。然而,行业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需要政策、资本、应用的共振来克服挑战,助力整个产业向规范化、专业化迈进。

3D打印技术,也称“增材制造”,正不断拓展人类的想象边界,从国之重器如火箭、飞机,到日常生活中的食物、玩具,无所不包。当前,3D打印产业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我国3D打印设备产量实现了同比两位数增长。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将超过630亿元,十年间实现了30倍的增长。这一技术不仅深化了应用场景,还持续赋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高质量融合,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制造技术从传统锻造切削发展到如今的万物皆可“打印”,背后是政策的持续推动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近年来,多项政策文件出台,鼓励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将有4项增材制造国家标准生效。

在产销数据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5.4%。海关总署统计显示,同期我国3D打印机出口总金额达63.3亿元(不含零部件),已超越去年全年总金额。此外,我国在连续纤维3D打印、多材料打印、纳米级打印等技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迭,3D打印应用“全面开花”。在航空航天领域,3D打印技术已成为“必选项”,世界首枚“3D打印火箭”的成功发射就是明证。同时,3D打印在汽车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通过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实现了“落地”生产端。

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零部件精密底盘的微调并批量化生产,大幅降低成本。在再生医疗领域,3D打印机甚至可以制造出“细胞”,为药物筛选和器官修复等领域带来新希望。

当前,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呈现出技术突破快、应用广、融合强三大新特性。市场对高性能、快速原型制作的需求与日俱增,吸引了更多企业入局。随着钛合金等金属3D打印技术快速应用到消费电子等领域,国内3D打印产业头部企业也迎来了订单上升的“春天”。

铂力特、华曙高科等企业纷纷扩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多家企业表示对2025年行业前景保持乐观。然而,风光无限的背后,3D打印行业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材料限制、打印速度慢、成本高、质量与强度难把控、行业标准与认证不健全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产业链正在积极“闯关”。多家企业正在精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政府也在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牵引,打造3D打印骨干企业,并扶持中小企业。

未来,随着政策、资本、应用的共振,3D打印产业将向规范化、专业化迈进,并在全球占据“创新高地”,走出中国智造“新未来”。(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