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金融助力新兴产业崛起
AI导读:
粤港澳大湾区八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集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金融机构打造专业化、体系化、生态化的金融服务模式,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产业基金、供应链金融、科技保险等创新举措不断涌现,为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持。
在粤港澳大湾区,八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行业纷纷抢占产业发展新高地。这些新兴产业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其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耐心资本等金融资源的鼎力支持。
今年以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大湾区金融机构正积极打造专业化、体系化、生态化的金融服务模式,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从银行业到保险业,设立超百亿产业基金群,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科技保险等,以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大湾区“基金丛林”蔚然成风,产业基金以其资金和技术密集等优势,成为政府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记者梳理发现,大湾区产业基金呈现“规模大”的特点,百亿级甚至千亿级产业基金集群不断涌现。例如,深圳计划形成万亿级政府投资基金群、千亿级“20+8”产业基金群等;香港也计划设立百亿港元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
同时,大湾区产业基金“因地制宜”,各地聚焦核心优势产业,设立专项产业基金进行扶持。例如,大湾区已形成深圳、广州、珠海三大低空产业集聚区,并纷纷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助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此外,广东省、深圳市在国资容错方面勇于探索,率先全国推动建立国资容错机制,为产业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目前国资容错机制的建立仍停留在框架性规定上,具体落地细节尚需完善。
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大湾区银行机构纷纷探索“脱核”模式,以支持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例如,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推出了相关供应链融资产品,实现融资时点前移、融资金额扩大、融资灵活性提升。
同时,大湾区银行机构还推出“一点对全国”“全行服务一家”等服务模式,针对上下游企业跨地域分布、协同难度大等痛点,提升跨地区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例如,深圳银行机构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布局全国,降低银行和企业的沟通成本。
在科技保险方面,大湾区保险业聚焦科技研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产品创新,逐渐从提供单一的风险保障产品转向提供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例如,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推出“技术研发应用综合保险”,为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全链条、全过程活动的综合性保险产品。
此外,大湾区保险业还在新兴行业、未来行业进行“试水”,提供保险保障服务。例如,针对集成电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保险业尝试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推出专属保险产品;针对低空经济热度高涨的趋势,头部险企已抢发低空经济保险产品。
尽管科技保险产品市场尚未成熟,但作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保险仍是有效分散科技创新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