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示范区成绩单:制度创新成果显著,功能开发阶段加速
AI导读:
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成绩单,累计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GDP和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显著,正加速向功能开发阶段跃升,创建国家级跨省域高新区。
成立五年的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示范区”)于近日发布了其成绩单。
自2019年11月揭牌成立以来,示范区已累计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并推进了两轮共计180个重点项目。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执委会主任顾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示范区内的青浦、嘉善、吴江两区一县的GDP合计达到47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729亿元,较2019年年均分别增长5.94%和8.19%。同时,R&D经费投入强度增至4.2%,高于长三角三省一市平均水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319家。
发布会现场。邹臻杰/摄
在民生福祉方面,示范区也取得了显著进展。531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926家药店实现了跨省医保结算,9条省际“断头路”陆续通车,8条跨省公交累计发送乘客超过384.6万人次。同时,示范区还推出了超过3500项网上跨省通办事项,累计办件量达到11.6万件。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孙珊表示,下阶段示范区将在现有规划基础上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开展邻沪跨界协同单元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强化三师联创机制,提升邻沪跨界地区空间品质。顾军也表示,示范区正经历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跃升的关键阶段,将着力创建国家级跨省域高新区,以头部企业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
据悉,该高新区涵盖青浦、吴江、嘉善3个园区,规划将西岑科创中心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并建设G50数智创新走廊、蓝色珠链生态价值绿廊,布局三大功能片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是高新区的三大优势产业。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宗传宏认为,在“功能开发”阶段,示范区应注重补短板与共享周边资源相结合,并打造示范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体系。通过集聚优质资源和优化配置,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形成核心竞争力。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