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科技赋能优化执法,推进智慧监管
AI导读:
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优化执法机制和方式,推行非线上执法、无感式执法的新举措和成效,包括在大气、水、固体废物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管的举措。
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了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推行非线上执法、无感式执法方面的新举措和成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生态环境部如何利用科技赋能优化执法机制和方式提问。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回应称,中央持续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生态环境部坚决贯彻中央精神,持续优化执法,加快推进智慧执法。
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图为发布会现场,每经记者张怀水摄。
赵群英介绍,生态环境部门针对典型场景实行非现场、无感式、穿透式执法,对突出违法问题利剑高悬,对合规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取得积极成效。在大气环境领域,通过融合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卫星遥感等信息,利用无人机、走航车等装备,实现了精准执法,2024年共推送线索1.5万余条,发现问题2.2万个。在水环境和固体废物方面,也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方法,精准推送问题线索,查处了一批违法问题。
此外,全国各省(区、市)均已发布了非现场执法监管制度性文件,形成了一些典型做法。如江苏省完善法规制度,升级监管平台,开发数据模型等;河北省唐山市构建非现场监控预警平台,实现“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
赵群英表示,下一步将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持续推动非现场、无感式监管执法,既提升执法精准度,又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同时,生态环境部正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制定工作,以打击监测数据造假为重点,进一步压实排污单位数据质量主体责任,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