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优化执法机制和方式,推行非线上执法、无感式执法的新举措和成效,包括在大气、水、固体废物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管的举措。

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了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推行非线上执法、无感式执法方面的新举措和成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生态环境部如何利用科技赋能优化执法机制和方式提问。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回应称,中央持续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生态环境部坚决贯彻中央精神,持续优化执法,加快推进智慧执法。

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图为发布会现场,每经记者张怀水摄。

赵群英介绍,生态环境部门针对典型场景实行非现场、无感式、穿透式执法,对突出违法问题利剑高悬,对合规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取得积极成效。在大气环境领域,通过融合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卫星遥感等信息,利用无人机、走航车等装备,实现了精准执法,2024年共推送线索1.5万余条,发现问题2.2万个。在水环境和固体废物方面,也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方法,精准推送问题线索,查处了一批违法问题。

此外,全国各省(区、市)均已发布了非现场执法监管制度性文件,形成了一些典型做法。如江苏省完善法规制度,升级监管平台,开发数据模型等;河北省唐山市构建非现场监控预警平台,实现“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

赵群英表示,下一步将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持续推动非现场、无感式监管执法,既提升执法精准度,又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同时,生态环境部正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制定工作,以打击监测数据造假为重点,进一步压实排污单位数据质量主体责任,确保数据真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