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公开的国务院报告指出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有所新增,截至2024年9月底已有部分偿还。清偿账款有助于畅通市场信用传导,激活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根治问题需要理顺政企关系、央地关系及财权事权匹配,完善市场制度,打造诚信可靠的消费型营商环境。

  构建诚信可靠、响应迅速的消费型营商环境已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

  近期,国务院发布的《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指出,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有新增现象。具体表现为,10省市的56个地区在锁定拖欠台账后,2023年3月以来又新增拖欠76.31亿元。同时,7省的30个地区虚报已完成存量清偿53.28亿元,通过直接销账、将无分歧欠款转为有分歧欠款等方式掩盖问题。

  截至2024年9月底,有关部门对审计问题的整改取得了进展。10省市的56个地区通过政府资产盘活、土地出让等措施,已偿还新增拖欠账款本息37.96亿元;7省的30个地区则通过直接偿还或以资产抵偿等方式,整改虚假清偿问题,涉及资金17.74亿元。

  清偿政府拖欠企业的账款,有助于显性化地方隐性债务,做深做实地方化债工作,同时能够畅通市场信用传导,传递出政府言必行、行必果的承诺。此举还有助于激活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贯彻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精神,重塑市场信用和契约精神。

  拖欠企业账款现象的成因复杂,地方财力紧张、部分地方违反财政纪律、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是主要诱因。为此,当前地方化债策略正致力于将各类拖欠账款转化为政府显性债务,通过专项债提供资金支持,迅速解决拖欠问题。同时,政府正强化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管理闭环,确保政府采购市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一般性违规问题。

  要根治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关键在于理顺政企关系、央地关系以及财权事权的匹配。政府与企业间的审批流程差异、地方政府为灵活处理而采取的变通做法,都反映出政企关系的深层次问题。明确政企边界,实现权力的有效收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此外,央地财权事权不匹配也是地方财力紧张的原因之一,财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部分地方隐瞒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需警惕是否存在腐败现象。将权力置于制度框架内,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重塑权力行使流程,有助于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防止腐败滋生。

  拖欠企业账款直接影响经济内循环,进而影响明年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驱动战略。这背后反映出的市场制度问题,特别是消费型营商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产权制度、交易制度、契约制度和侵权制度等构成的合法权益保障矩阵,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

  扩大内需已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政府投资和消费成为两大抓手。因此,政府投资应着眼于消费视角,通过打造消费型营商环境,激发内需潜力。为此,需完善产权制度、契约制度和侵权制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激发消费意愿。

  诚信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契约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为市场注入信心,是打造诚信可靠、响应迅速的消费型营商环境的关键。这需要我们在各领域开展深入改革,让权利在阳光下自由绽放。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