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加速科技创新:雄安中心启动运行,多项颠覆性项目落地
AI导读:
雄安新区持续加速科技创新,雄安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多个自主创新项目落地,包括北大人民医院雄安医工交叉转化研究院合作项目等,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产业。
《科创板日报》12月24日讯(记者李明明)雄安新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持续加速。近日,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之际,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简称“雄安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并迎来多个自主创新项目落地,包括北大人民医院雄安医工交叉转化研究院合作项目以及第四代半导体材料掺杂AlN外延片等。
自2017年设立以来,雄安新区从“一张白纸”起步,不断发展壮大。雄安新区科学园管委会副主任马扬飚透露,越来越多的颠覆性项目选择在雄安落地,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他表示,雄安作为面向未来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场景优势,非常适合颠覆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雄安中心:打造京津研发到河北转化的重要平台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旨在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自202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雄安中心的设立旨在搭建一流创新平台、组建复合创新团队、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对接京津冀中心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资源,加速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马扬飚表示,雄安中心将有效链接北京的开放资源,促进原创性成果的落地、成长和壮大。
河北省科技厅平台处处长范庆书指出,雄安中心将在“京津研发、河北转化”中发挥重要平台作用,大力引进颠覆性技术成果,加速产业化进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外,雄安中心卫星导航公共技术平台也于近日启用,为企业提供规范高效、方便快捷的基础服务。马扬飚表示,该平台将汇聚企业、高校力量,推动卫星互联网行业在新区落地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之际,三地间产业加速融合、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创新驱动持续发力,经济总量达10.4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构建立足雄安新区的医学科技创新中心
北大人民医院雄安医工交叉转化研究院的成立是雄安中心打通科研成果转化之路的一个缩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表示,研究院旨在构建以临床为导向,医、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成为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
雄安新区为研究院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优质环境保障,包括创新型人才、先进技术、资本资源等关键要素的集聚。黄晓军指出,雄安中心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将积极协调资源,支持转化研究院开展医学和工学深度融合的科技研究工作,并提供孵化服务和指导。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赵翔宇表示,研究院在细胞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建立了全封闭、自动化的病毒制备技术体系,推动临床转化,打造细胞治疗概念验证平台。此外,研究院还将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精准诊疗系统,打造“数字智能+医疗服务”应用场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表示,未来转化研究院将立足雄安,辐射京津冀,充分发挥科研和临床资源核心功能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转化医学创新高地。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