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长三角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同时,新能源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长三角地区正积极打造“新能源之都”。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顾军表示,长三角在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在科技部的指导下,成立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制定了《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目前,长三角正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组建了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6万台(套)。

南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作为南通、苏州、无锡三市跨江联动开发的示范项目,自成立以来就承担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园区70%的企业来自上海、苏州和无锡,GDP和财政收入成效显著。产业创新协同是区域之间的双向选择、双向合作,例如园区内一家苏州公司利用苏州的研发基础和南通的空间优势,实现了多方共赢。

修实生物医药(南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寅嵩也对跨区域协同创新表示认可。他指出,借助上海、苏州的创新和开放优势,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物流和人才流动方面的问题,以及产业资本之间的连通性有待加强。

在科技创新方面,长三角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如今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1/3。上海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先地区,已形成了点轴联动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的目标。浙江、江苏和安徽的人工智能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长三角绿洲智谷是青浦区“长三角数字干线”的重要一环,也是长三角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站。入驻园区的企业大多具有“长三角”的共同基因,实现了“创新、研发在上海,生产、制造在苏浙皖”的模式。

尽管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关键短板。区域协同发展缺乏顶层设计,产业创新合作水平较低,基础领域仍是高质量发展的短板。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涌现,“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不断拓宽,长三角应加速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优势。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长三角地区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常州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主阵地,去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7681亿元。苏州、嘉善、宁波等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积极打造“新能源之都”。合肥更是凭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异军突起,成为长三角首座新能源产业万亿之城的有力竞争者。

未来,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全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图片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