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发布《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旨在推动算法创新与算力提升,建设医疗健康数据新型基础设施,并规划多个支撑平台和应用场景,打造全球领先的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应用示范区和产业发展高地。

今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了《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旨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医学创新,将上海塑造成全球领先的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应用示范区和产业发展高地。

该方案着重强调推动算法创新与算力提升,加速核心算法技术研发,特别是围绕“通专融合”技术范式,推动医学大语言、通用图像、智能交互等大模型的开发。同时,依托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促进多方算力互联互通,加强智能算力集群建设。

在基础设施方面,上海将建设医疗健康数据新型基础设施,包括制定卫生健康数据分类分级、融合应用等标准规范,构建市卫生健康数据大平台,以及数字智能创新实验室、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公共卫生数据实验室和医保大数据实验室,开展算法训练、智能化评估与分析,并构建医疗行业开放语料库。

此外,方案还规划了多个支撑平台的建设,如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医学人工智能测试验证中心和医学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以加强对医疗数据、算力等资源的统筹共享,推动全流程场景规划、研发与应用落地。

方案还详细列出了人工智能与临床医疗融合的多个应用场景,如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检验检查辅助诊断、智能手术辅助应用等。这些应用场景的拓展,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和个性化程度。

近期,AI医疗深度融合进展显著。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也对各AI诊疗场景进行了细分陈述。例如,基于多模态大模型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实现危急值智能预警、增强阅片与精准质控。

据方正证券12月23日研报指出,AI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席卷,特别是在医疗领域,AI通过神经网络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对CT、MRI等影像数据进行快速分析,精准识别病灶,帮助医生快速完成诊断,显著提升影像数据处理效率和早期疾病筛查精度。

上海市的政策解读认为,医学创新发展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着力点,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疗影像辅助诊断、手术智能规划系统到如今的医疗大模型,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赋能医疗发展,将全面提升上海市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广阔。据《未来医生白皮书(2024)》显示,中国临床医护人员在AI技术采纳上领先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已在日常工作中应用AI工具,远超全球26%的平均水平。

东吴证券分析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和个性化程度,还能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医疗行业的创新发展。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政策的支持,未来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