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行业变革。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分析,高效率低成本和持续创新能力是车企生命线,未来赢家将是拥有深厚汽车产业积累的传统车企和具备用户洞察及迭代能力的科技消费电子巨头。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这一行业的变革也同样剧烈。

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认为,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关键在于高效率和低成本,同时车企在软件和底层硬件上的持续创新能力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尽管中国企业已经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但丰田和特斯拉仍然是全球车企的佼佼者,值得中国车企学习。

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底蕴的充分展现

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预计将持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前10个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达到68.9%,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37.7%,远超全球平均水平(18.4%),更远超美国(9.5%)和日本(3%)。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张维指出,中国汽车出口量的激增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新能源车电动化的关键,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新能源车将轻松席卷全球。

今年年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国际经济学教授Richard Baldwin发表文章称,中国已成为世界唯一的制造业超级大国。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高达35%,远超美国、日本和德国。

张维认为,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其巨大的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中国通过“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力量,成功崛起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万亿级市值的企业,以及赛力斯、汇川技术、亿纬锂能、三花智控、拓普集团、赣锋锂业等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千亿市值企业。

淘汰赛加速,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

张维强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上半场已经结束,下半场的淘汰赛正在加速。高盛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是国内需求量的2.1倍,全球需求量的1.2倍,产能利用率为54%。同时,方正证券研究所统计显示,2024年前9个月,国内主流自主及合资车企的年化产能利用率仅为55.6%。尽管产能利用率较低,但行业仍有强烈的扩张意愿和能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产能过剩和更激烈的竞争。

车企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2024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价格同比下降了12%,全行业一半企业的经营性净现金流为零或负。行业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要留在市场上将越来越难。

从车企营收数据来看,许多传统车企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大幅下滑。奔驰、宝马、大众等跨国巨头净利润跌幅均超过30%。国内车企龙头上汽、广汽等也未能幸免,上汽归母净利润跌了39%,广汽更是跌了97%。

张维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重复家电等行业的路径,从高度分散迅速走向集聚,最终进入相对寡头阶段。一场更加激烈的淘汰赛即将开始。

未来赢家画像:深厚积累与快速迭代并存

早在2019年,张维就发表文章指出,造车新势力难以成为投资的首选。他认为,造车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的行业,仅依赖商业模式创新和单一产品的吸引力是无法成功的。过去五年里,造车新势力们绝大多数已经失败,即便存活下来的也大多岌岌可危。

那么,谁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最终赢家?张维的答案中没有造车新势力,他认为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赢家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拥有深厚汽车产业积累,同时又能坚定、快速转型的传统车企;另一种是具备深刻用户洞察和强大迭代能力的科技消费电子巨头。

在传统车企中,比亚迪和奇瑞凭借优秀的业绩脱颖而出。比亚迪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了5022.51亿元,净利润262.48亿元,已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名。奇瑞则连续第22年位居中国汽车品牌出口第一。

在科技消费电子巨头中,华为、小米等企业凭借在用户洞察和快速迭代上的优势,以及深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正在积极进军智能汽车产业。张维大胆预测,未来中国汽车行业的“三巨头”将是华为、比亚迪和奇瑞,小米、吉利等也将成为有力竞争者。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