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不法贷款中介在年末活跃起来,通过低息诱惑和灰色信息产业链获取用户信息进行电话营销。银行加强防范,近一个月内已有30家银行发表声明称从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合作开展贷款业务。同时,资金掮客也在商业银行中活跃,增加了信贷风险和银行内卷现象。

临近年末,薛先生的微信收到了一则来自自称是其同事的女子好友申请,该女子随后又称自己是附近银行的工作人员,推销便捷、低息的贷款产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名女子实际上是助贷公司的营销人员,俗称“贷款中介”。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年底资金结算场景的增加和银行年终业绩冲刺,不法贷款中介开始活跃起来。多位银行工作人员透露,近期频繁接到助贷公司的营销电话。对此,银行也迅速作出反应,近一个月内,已有30家银行发表声明称从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合作开展贷款业务,并提醒广大客户保持警惕。

据薛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该信贷中介声称可以提供年化利率低至2.3%的个人信用贷款,并建议薛先生线下录入资料以锁定额度。然而,在薛先生多次质疑其身份后,该女子才承认自己是“银行合作方”,进一步证实了其中介身份。业内人士透露,不法中介往往会打出低利率的幌子吸引顾客,然后以顾客信贷资质不足为由坐地起价,收取高额中介费。

此外,不法中介还通过灰色信息产业链获取大量用户信息,进行密集、高频的电话营销,并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除了“低息”诱惑外,他们还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洗白征信等旗号,背后却暗藏收取高额费用、贷款骗局甚至洗钱诈骗等陷阱。

华南某股份制银行对公客户经理表示,年末时点,自己私人号码也经常接到助贷公司的推销电话。部分助贷公司推荐的客户资质较差,逾期风险高,因此她会拒绝合作。然而,也有银行员工为了图省事或冲业绩,违规与助贷公司合作。

为了打击不法中介,近期已有超30家银行发出相关声明。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当前正值银行备战来年“开门红”阶段,加之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信贷投放难度加大,部分银行的分支机构或客户经理倾向于通过贷款中介获取客户,导致贷款中介活动频繁。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不法贷款中介乱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包括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信贷投放难度加大、金融信息不对称以及监管空白等。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不法助贷公司的行为涉嫌违法骗贷,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管理。对于借款人而言,寻求不法信贷中介的帮助极有可能影响个人信用、涉嫌违法犯罪,并导致资金损失。

今年以来,国内多地监管部门均开展了打击不法贷款中介的专项行动。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发布《消费者风险提示:防范不法贷款中介》,旨在警示消费者警惕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套路陷阱。董希淼建议金融管理部门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强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的协同合作,进一步防范和打击不法贷款中介。

同时,商业银行也需加强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引导全行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和发展观,杜绝与非法中介合作。对于部分相对规范的贷款中介,银行应实行总行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把关。

此外,随着年终总结及备战开门红的阶段到来,各路资金掮客又在商业银行中活跃起来,号称可帮助员工完成考核的各类指标。然而,资金掮客看似能解绩效考核的燃眉之急,但长期来看却是饮鸩止渴,极易变成“经营刺客”。资金掮客不仅增加了信贷风险,还让银行“内卷”陷入恶性循环。同时,客户也同样是资金掮客“背刺”的对象,个人信息泄露、信贷中介的营销电话骚扰等问题频发。

针对银行的“内卷”现状,央行已表态将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商业银行也需主动整治掮客乱象,摒弃规模情结、拒绝指标的“虚假繁荣”,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