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农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AI导读:
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农业,面对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等挑战,但仍看中非洲市场潜力。中非贸易不断增长,农业投资逐渐增多,农产品加工和服务成为主要方向。中国企业在非洲移植经验,践行超前0.5步理论,寻找商机。
2023年,一则“月薪4万去非洲养鸡”的招聘在网络上爆红。一年后,当界面新闻联系到发布者、南南伙伴有限公司的李国强时,他的养鸡项目虽已宣告结束,但他在非洲的养殖事业并未止步。早在养鸡之前,他就已在非洲建立了以罗非鱼养殖为主的养殖基地,并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在飞往非洲的航班上,不乏像他一样在非洲生活、工作的中国人。同时,中国企业的白羽鸡苗也通过中非航班抵达非洲。在中国攻克白羽鸡育种难题后,这些鸡苗便陆续被送往非洲市场。这背后是中非贸易的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其中农业领域投资超过10亿美元。
尽管在国内,农业投资被视为周期长、风险高,但仍有200多家中资企业投资非洲的农机、种养殖等农业领域。他们为何选择非洲,又如何在非洲找到商机?
李国强原本计划在非洲利用渔业资源加工鱼浆,制作鱼蛋。然而,坦桑尼亚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捕捞能力不足,无法保证鱼肉供应。幸运的是,他赶上了坦桑尼亚发展蓝色经济的政策,于是顺势开启了罗非鱼养殖业务。
非洲的自然资源丰富,发展蓝色经济只是经济发展的路径之一。除运营农场、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外,中国的养殖业也走进了非洲。新希望在埃及、尼日利亚和南非等地投资了多个项目,包括畜禽饲料厂、水产饲料厂等,总投资近8亿元人民币。
中国对非农业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从无偿援助到企业投资的转变。2006年,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农业投资。多种政策也增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信心。
然而,投资非洲并不容易。农业投资存量在中国对非投资存量中的占比不大,一方面与中非在其他领域的长期投资合作积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农业投资的特点有关。农业投资前期投入大、利润相对低、回报周期长,且受气候条件影响大,具有更大的收益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仍有企业看中了非洲的市场潜力。非洲地大物博,劳动力便宜,消费市场庞大且快速增长。金丰裕在非洲的投资逻辑便是如此,他们选择了先做农产品贸易和加工,再慢慢向上下游延伸。
农产品加工和服务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前往非洲投资农业的主要方向。从产业链角度出发,中国对非投资的主体虽仍集中在生产环节,但随着中资企业对农业全产业链投资的加强,预计未来在农业加工及服务环节投资的占比会有所提升。
在坦桑尼亚,中国农业大学的团队开展了农业减贫示范项目,提出了“平行经验”的概念,将中国劳动密集的农业技术发展的经验引入坦桑尼亚。对于非洲而言,最先进的农业技术未必适合,而中国对于非洲有相对技术优势。
李国强在坦桑尼亚的养殖事业也体现了这一思路。他选择适合当地市场的养殖项目,践行超前0.5步的理论。现在,他有了更大的商业计划,准备在桑给巴尔对岸的达累斯萨拉姆建造新的养殖基地,并进行饲料销售。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