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金融赋能科技创新需从科创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出发,中国需加大基础创新领域的资金投入,形成教育、人才、科技、金融、产业“五位一体”的体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金融赋能科技创新需深度融合科创链与资金链——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专访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科创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与精准匹配,而非盲目跟风市场热点。他强调,在基础创新领域,特别是在“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上,中国亟需加大资金投入,以弥补现有短板。

中国科技创新整体发展态势积极,专利数量和关键领域产业化成果显著,但在基础创新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刘元春指出,通过对比分析资金链条,可以看出中国在产业阶段的布局已相当完善,但在基础技术创新方面仍有明显短板。数据显示,中国基础研发投入占整体研发投入的比重不足8%,远低于美国的16%。

他提到,“十四五”规划和“十五五”规划已对此进行了战略布局,目标到“十四五”规划末期,基础研发占整个研发的比重不低于8%。目前,上海、北京等地的基础研发投入比重已超过10%,正逐步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刘元春建议,应通过国家基础科创基金进行全面战略性、公益性的投入,并从信贷、股权等角度推动基础性领域的高水平投资。此外,他还指出,中国在技术向商业化、产业化转化方面存在短板,特别是在天使轮项目和投资方面。因此,国家对天使基金的支持以及对天使轮管理人员的复合型能力培训对于推动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在政府和市场的合作方面,刘元春强调,我国在市场化科创基金和政府引导的产投基金的布局和合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他认为,通过政府型科创基金和市场型科创基金的融合,形成新型的和合体系,是促进现代创新发展的关键。他建议,下一步应加大国家相应科研基金的支持力度,并加强政府在基础领域的资金支持。

刘元春还提到,产业链中的“链主”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进行相应的基础研发布局,让他们有能力走在世界前沿,从事具有巨大突破性的研发。他建议,国家应聚焦“链主”企业出台新的政策,在鼓励其投入资金的同时,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

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刘元春指出,政府主导的科创基金应尽量向研发前端倾斜,即耐心资本要投小、投早、投前端、投硬科技。这将有助于提高前端研发和基础研发的占比,为创新创造更良好的生态环境。

刘元春认为,金融是赋能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但并非仅凭PE/VC就能解决科创资金问题。他强调,教育、人才、科技、金融、产业需形成“五位一体”的体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他建议,在科创领域的布局中,应提升对未来风险的定价能力,为有相应风险偏好的人提供相应的投资工具组合。

他举例称,美国七大科技公司都在进行未来产业、未来技术的研发,市场也在其尚未盈利前进行了大量投资。这得益于其风险管理、估价定价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国技术目前仍处于跟随状态,部分已达到并行状态,但尚未实现盈利。因此,很多定价是参照美国市场进行的,对技术、企业和商业模式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刘元春建议,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科创金融市场的发展应通过不断开放来培育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他强调,中国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基础性领域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而不是完全依赖金融解决一切问题。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