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星座”开启规模应用,提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影像
AI导读:
“女娲星座”由12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组成,已开启规模应用,为救灾应急等领域提供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影像,计划发射114颗遥感卫星,2025年底将至少形成20颗卫星组网规模。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苏晓洲、张漫子)12月23日晚,随着“宏图二号”09至12星成功发射入轨并完成一系列调试,顺利传回高清影像和数据,标志着由12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构成的“女娲星座”正式开启规模应用阶段。该星座将为救灾应急、农业监测、海洋观测及能源开发等领域提供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影像。
此前,我国已通过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11月9日和12月17日分别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将“女娲星座”的8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送入距离地面520余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这8颗卫星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了太阳帆板及数传天线展开、星地测控数传链路测试、卫星状态监测以及雷达遥感载荷开机等一系列任务。
23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透露,这8颗新发射的卫星与2023年3月30日发射入轨的“宏图一号”4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成功组网,至此,“女娲星座”组网的商业雷达遥感卫星总数已达12颗。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翔表示,“女娲星座”的首个亮点在于其高清晰度。这12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如同“天眼”,能够穿透云雾和雨层,实现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观测,采集到高分辨率的影像,成像分辨率高达1米。
“女娲星座”的另一特点是覆盖范围广。该星座计划发射114颗遥感卫星,目前入轨的12颗卫星已具备全球覆盖的对地遥感观测能力,分别采用车轮编队和90度等相位编队模式。
此外,“女娲星座”还具备高效率的观测能力。王宇翔介绍,该星座自主研发的卫星设备能够实现对特定目标的实时遥感观测,响应迅速且观测敏捷。从地面向卫星发出指令到数据传输回地面,整个过程不到1个小时。同时,通过运用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星座对影像的解析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女娲星座”采集的影像和数据已在湖南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干堤溃决等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事件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百余次。
王宇翔表示,预计到2025年底,“女娲星座”将至少形成20颗卫星组网规模,这将进一步提升卫星的响应能力,为应急减灾、防汛抢险、自然资源监管等领域提供更快速高效的信息服务。
(文章来源:新华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