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理财子公司牌照发放趋缓,中小银行面临直接发行理财产品路径受限。业内建议中小银行通过代销理财产品弥补损失,加强代销体系建设,抓住理财产品代销机遇。同时,净值化转型带来挑战,银行需加强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牌照的发放速度明显放缓,截至当前时间节点,尚未有新的牌照落入中小银行囊中。这一趋势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牌照发放趋缓的背后原因及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已设立的理财公司总数达到32家,其中包括6家国有大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然而,自2023年浙银理财获批筹建以来,今年尚未有新的理财子公司牌照落地。这一放缓趋势反映出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态度的审慎。

众多城商行、农商行正积极申请理财子公司牌照,但进展缓慢。长沙银行有关负责人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行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推动理财子公司申筹相关工作,但至今未有新进展。成都银行、齐鲁银行、顺德农商行等也曾披露申设理财公司计划,但同样未有新进展。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当前主要商业银行已获批成立理财子公司,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也相继成立,理财公司大规模集中设立的阶段已经过去。监管部门按照“成熟一家,批设一家”的原则发放牌照,部分理财产品规模较大、经营实力较强的中小银行仍有可能获批理财公司牌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认为,近年来银行理财行业的快速扩张和过度竞争导致了市场资源的分散,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面临产品同质化、收益水平下降、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和低效运营,监管部门倾向于加大对现有理财子公司的监管力度,鼓励其进行产品创新、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优化客户服务。

对于未持有理财牌照的中小银行而言,直接发行理财产品的路径受限,但它们并未放弃参与财富管理市场的机会。在牌照资源稀缺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加快转型做代销理财业务,通过代销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来弥补中间业务收入的损失。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理财公司持续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全市场有511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年初增加20家。中小银行积极与大型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代销业务。浙江禾城农商银行发布的代销理财显示,该行目前加快布局开放式理财产品、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封闭式理财产品等代销业务,覆盖理财产品多元化。

代销成为中小银行布局理财业务的重要渠道。通过与持牌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中小银行能够利用广泛的客户网络和线下服务优势,将外部理财产品推广给自己的客户群体,提升客户黏性并获得收入。然而,部分有实力的中小银行并不满足于仅仅依靠代销渠道发展理财业务,正在积极对标理财子公司组织架构优化、配套系统建设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调整,为后续获得牌照资源打基础。

董希淼建议,对理财产品规模小于1000亿元的中小银行来说,应抓住理财产品代销暂未对第三方开放的时间窗口,建设和完善代销系统,培养专业的理财顾问,大力发展理财产品代销业务。中小银行要加强代销体系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化的“理财产品综合超市”,以满足投资者需求。

叶银丹表示,许多中小银行在地方市场有较强的渠道优势,能够接触到大量地方企业、个体经营者及高净值客户。这些客户在理财需求上存在差异,具有较高的定制化需求。未持牌的中小银行可以通过提供专属理财咨询、资产配置方案等服务,帮助客户进行投资组合管理,进行高效的财富管理。

随着银行陆续降低存款挂牌利率,存款吸引力下降,银行理财再次成为银行培育业务新增长点的助推器。在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产品逐渐打破刚性兑付,净值化转型带来净值波动、流动性风险等挑战。银行和理财公司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中做好动态平衡,成为长期挑战。

净值化转型要求银行理财不仅提升对市场波动的适应能力,还要有效识别、评估和管理投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为此,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净值波动与市场风险相匹配,合理定价,保障投资者知情权。

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关协会和部门对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进行规范,要求真实、准确体现管理人的投资管理水平。银行和理财公司应加快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投资研究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已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