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成投资热土,未来人形机器人或走进千家万户
AI导读:
机器人产业今年备受资本青睐,多地加速未来产业布局,人形机器人成为新赛道。未来,人形机器人或走进千家万户,提供多样化服务。本文探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今年,无论是资本的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对机器人产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经济“展翼”开栏语
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系统落实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从工业生产的稳健增长,到绿色经济的全面兴起;从城市资源的高效集聚,到科技智造的创新浪潮;再到金融体系的不断精进与升级,中国经济正以多元化的姿态,在多个关键维度上稳步向前。
为描绘中国经济在复苏与转型中的活力与前景,新京报贝壳财经推出“展翼”专题报道,通过数据与案例,讲述工业制造、绿色腾飞、城市“引力”、科技智造及金融结构优化等多维度的中国经济新故事。
在银河通用联合实验室中,未来科技的探索正在生动上演。一只流线型设计的机械手臂,宛如科幻装置,随着指令的下达,瞬间“苏醒”。其高精度传感器的“眼睛”快速扫描桌面,捕捉每个物体的轮廓、大小、位置。
机械手臂伸出精密设计的“手指”,轻巧地捏起玩偶,又抓起易拉罐。面对透明水瓶的挑战,它展现出深厚的技术底蕴,稳稳抓住水瓶,动作一气呵成,充满科幻色彩。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机械手臂的高超抓取技术,更让人感受到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银河通用机器人产品总监朱辉表示,机器人抓取透明物体并非易事,因透明高光物体对深度相机发射的红外斑不友好,导致机器人在视野中无法识别,从而无法抓取。
机器人“抢跑”背后,是未来产业的谋篇布局。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北京在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领跑,成为引领全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AI第一城”。

机器人的“畅想”:入户照顾老人
银河通用联合实验室的机械臂承担着不同任务:模拟抓取家电物体、训练抓取透明物体、训练叠放衣服等技能。银河通用在创始人兼CTO王鹤的带领下,搭建了物理仿真合成数据训练模型,使机器人能识别物体的残缺部分并形成完整几何形状,实现透明物体的抓取。

银河通用成立一年多,就推出了样机,并于今年6月正式发售了G1大模型机器人——Galbot。在仿真合成数据的驱动下,Galbot已实现抓取随机放置的透明、高光等物体,成功率在95%以上。
Galbot已在工业和零售场景中落地测试,承担商品取补货、门店监控、分拣物品、装载等工作。此外,公司还在教育、物流、康养医疗、家庭等场景不断探索。朱辉透露,银河通用团队预计在未来5-10年实现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目标。
在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工程师通过传感器装置操作人形机器人,使其以相同姿势抬起手臂,稳稳抓住前方模具。抓取后的运动数据将被收集,为工程师调整机器人动作参数和算法提供参考。
研究人员构建了多种地面场景,涵盖沙子路、石头路等多样化路况,使机器人能在不同路面上展开针对性训练,提升行动能力与稳定性。
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春枝介绍,今年4月,创新中心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天工1.0LITE”,4个月后,“天工1.1PRO”“天工1.2MAX”以及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天轶”面世。目前,“天工”机器人已实现流畅的手眼协调、手眼交互等功能,还可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种复杂地形中实现平稳移动。

未来,“天工”机器人的进化将集中在本体、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大模型三个方向。高性能具身智能体“开物”正加速开发,全身移动操作能力也将很快有所突破。
李春枝设想,家庭服务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智能程度要求较高,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深入家庭,提供做饭、修剪草坪、照顾老人的服务,这一场景在10年内就可实现。
贝壳财经记者走访看到,创新中心的展厅正在全面升级,将打造一个立足全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展示平台。

产业变革浪潮抢先机,未来产业成投资“热土”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机器人被视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多个“明星”企业获得亿元级融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初,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已超过50件。
李春枝表示,今年一级和二级市场都对机器人产业表现出高度热情,创新中心作为最好的投资标的,目前正与众多国内头部资本接触。
《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
全国各地加速未来产业布局。北京提出面向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2024年,北京已出台一批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未来产业发展蓬勃,包括工业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融资和研发投入不断升高,我国在未来产业的应用和技术方向有大量布局,这些产业大多仍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未来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同样加速发展。泰伯智库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商业航天发射次数达到27次,超过2023年全年。上半年,中国商业航天披露的融资金额为118.4亿元,较去年上升372%。
为抢占全球产业变革先机,多地发布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打造前瞻性、创新性与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上海提出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已针对核电产业、商业航天、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多个细分领域出台发展措施。
朱克力表示,各地纷纷发布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现对未来产业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未来产业发展热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积极看待这一趋势,加强政策协同和区域合作,共同推动未来产业健康发展。

家庭服务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智能程度要求较高,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深入家庭,提供做饭、修剪草坪、照顾老人的服务,这一场景在10年内就可实现。
(文章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