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大会上表示,我国将构建先进的开源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开源模式,不断壮大开源人才队伍,为软件创新和产业赋能提供助力。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张辛欣、张晓洁)近日,在2024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暨首届开源技术学术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透露,我国将致力于构建先进的开源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开源模式,并持续扩大开源人才队伍,旨在推动软件创新和产业升级。

开源模式,作为软件领域的一种创新方式,其核心在于将软件的源代码及相关文档开放共享,允许开发者按照特定规则进行修改、完善和使用。随着参与者的增多,产品生态的丰富以及社区的发展,开源模式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迭代的重要力量。

在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众多行业正步入“软件定义”的新时代。无论是软件的开发、更新,还是通过软件赋能,都更加依赖于开源潜能的释放,以实现技术共建和协同创新。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开源参与者数量第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本土开源项目不断涌现,市场应用持续扩大,开发者群体日益壮大。例如,开源欧拉社区已汇聚超过2万名贡献者,开源鸿蒙生态则吸引了超过70家共建单位和8100名代码共建者,以开源鸿蒙为底座的生态设备数量已突破10亿台。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程晓明表示,以开源鸿蒙为例,从最初的700万行代码的1.0版本,到如今超过1.2亿行代码的5.0版本,开源模式真正体现了共建、共创、共享的理念。

开源模式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共研共创,还在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在电力领域,南方电网公司的“电鸿”电力物联操作系统通过开源模式,实现了设备间的即插即用和海量数据的互联互通,显著提高了运维效率和调控精度。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认为,开源开放是构建未来产业发展所需大规模数据集的最好方式之一。在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发展中,开源模式将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

为了释放开源潜力,全国多地已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源发展。其中,武汉市发布了《关于促进武汉市开源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将初步形成技术领先、项目涌现、企业集聚、社区活跃、人才充沛的开源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提出,将加快开源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全国性开源组织,并面向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领域,支持开源社区丰富应用领域、完善服务体系、做大产业生态。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提升开源治理水平,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技术工具和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开源规范、有序开展。

谢少锋强调,要坚持“生态即未来”的理念,通过构建先进的开源服务体系、不断壮大开源人才队伍,释放开源发展潜力,为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开源技术大会现场图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