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地政府计划取消公摊计价,改为按套内面积销售房屋,旨在提升购房透明度,增强购房者获得感。此举虽在总价上无直接影响,但关键在于确保公共设施的完善,同时让购房者花更少钱得到更多实用面积。

近期,多地政府宣布计划对房地产市场的公摊面积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取消公摊计价或逐步推进该进程,改为按套内面积进行房屋销售计价。这一变动虽在总价上无直接影响,但旨在提升房屋面积的透明度,增强购房者的获得感。

房产证上通常会明确列出实用面积和公摊面积。若单纯取消公摊面积计价,而提升单价,仅是计价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此举能否激励开发商减少不必要的公摊,而非以降低小区整体质量为代价,否则将损害小区品质及购房者利益。

公摊面积涵盖大堂、会所、风雨连廊、电梯及消防通道等区域。高层住宅因需更多电梯及消防层,公摊面积相应增加,导致得房率降低。例如,一些高层住宅的得房率已降至72%或70%左右。广州的一项调查显示,在840多个户型产品中,得房率在70%—80%的户型占比高达62%。

以山东青岛一市民购买的110.25平方米住宅为例,经测算,实际套内面积仅为61平方米左右,卧室面积狭小,主卧甚至难以放置双人床。合同上显示的套内面积与实际测量值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墙体面积的计算。

购房者购房时,常面临公摊面积不透明的问题,如同购买榴莲或柚子,不知皮厚几何,打开新房如同开盲盒。公众对此反应强烈,特别是对公摊面积的不透明更是难以接受。

然而,公共设施如电梯、避难层及会所等,对于提升居民幸福感和居住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取消公摊面积的同时,必须确保公共设施的完善。

在小区报建审批过程中,容积率受到严格控制。开发商为增加赠送面积,常采用送阳台、飘窗等方式,但政府对此有明确规定,赠送尺寸不得超过一定范围。此外,开发商还会通过设备间、入户花园等方式增加面积。

不同历史时期和开发商修建的住宅,在实用面积上存在显著差异。过去,一些开发商善于“偷面积”,使实用面积超过100%。然而,随着管理日益严格,刚需类住宅的房间设计变得更为紧凑。

在房地产滞销的背景下,住建部提出建设“好房子”的目标。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相继出台新建筑标准,放宽层高、阳台等指标,部分城市规定架空层等公共空间不计入容积率。这些政策调整迅速解决了公摊难题,使得实用面积增加,得房率超过100%。若此时按套内面积计价,将导致价格上涨。

在建筑面积计价单价不变的情况下,得房率的提升相当于变相降价,有助于促进销售。然而,对于现存低得房率的存量房源而言,这一政策并不友好。市场反应灵敏,不同得房率的楼盘市场价值差异显著。

在深圳,小产权交易一直按室内面积计算,因小产权房没有公共面积,开发者会尽量减少公共配套。对于购房者而言,按套内面积计价心理上更易接受,但需注意甄别公共配套是否存在水分。

因此,关键在于在不牺牲公共配套的前提下,让购房者能以更少的钱获得更多实用面积。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多地拿公摊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