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年度答卷:成效显著但仍需破局不平衡
AI导读:
本文解读了科技金融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篇章,一年多来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存在的产品结构、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科创金融的创新空间。
编者按:自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科技金融作为其中的重要篇章,引领金融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一年多时间里,科技金融不仅促进了金融机构组织架构的调整,还推动了资源倾斜和产品创新,践行了“金融为民”的使命。本文为21世纪经济报道科技金融篇年度解读。
科技金融,被视为银行助力企业开启生命周期“最初一公里”的关键。去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并将科技金融置于首位。
一年来,银行业在科技金融方面迅速响应,成效显著。央行每季度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自去年一季度起,新增了投向科创企业的条目。今年三季度数据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数量与贷款余额均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企业同样表现不俗。
多家银行纷纷调整组织架构,升级“科技金融”部门。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纷纷发布公告,透露其对“科技金融”领域的组织架构调整,成立贯穿“总、分、支”的直管队伍,构建专属经营管理体系和支撑体系。
此外,配套支持政策也在持续完善,包括差异化考核、容错机制等。一家城商行信贷业务负责人表示,银行对科技企业贷款的不良指标考核更为宽松,并鼓励基层业务人员向科创企业贷款。
然而,科技金融的发展依旧存在不平衡状态,包括产品结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等。金融产品未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部分产品有待完善。区域不平衡方面,科技金融分支行多设置在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环境优越的地区。
未来,科创金融在传统产品上仍有创新空间,需要在简化流程、提升效率、数字风控等方面进一步提升。银行需积极探索,提升创新力度和政策协调、优化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