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低价”背后的商业逻辑与破局之道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内卷式”竞争在电商消费领域引发的“卷低价”现象,以及其对消费者、商家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打破不良循环、实现共同发展的破局之道。
过去15年间,“内卷式”竞争愈演愈烈,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会议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及企业行为被明确提上日程。事实上,这并非中央会议首次聚焦“内卷式”竞争。早在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会议中,便已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结合当前国内消费,尤其是电商消费领域,我们或许能洞察到“卷低价”背后的内在商业逻辑。侯婧钰,一位37岁的网购达人,在又一次收到货不对版的商品后,无奈地选择了“退货退款”。面对商家推出的“同款更低”商品,尽管对质量心存疑虑,她仍难以抵挡低价的诱惑。然而,当收到与商品图片大相径庭的聚酯纤维被子时,她的购物热情被彻底消磨,甚至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二”购物节中,未在电商平台上进行任何消费。
侯婧钰的故事并非个例。随着收入水平的下降,许多消费者开始调整消费习惯,对购物节囤货持谨慎态度,甚至采取“能不买就不买”的策略。在电商行业摸爬滚打13年的龚志刚,对消费狂欢节的感受则是“夹缝中求生存”。他坦言,平台压价严重,迫使企业不得不降低成本,甚至偷工减料以维持利润。随着低价产品泛滥,消费者逐渐对高价产品失去兴趣,高端产品的市场前景堪忧。
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专家委员王鹏指出,电商回款周期快,但与供应商的结算周期存在巨大时间差。这导致企业看似收入颇丰,实则可能瞬间崩溃。面对“卷低价”现象,商家往往陷入恶性循环,工厂生产的产品价格下跌,质量随之下降,最终只能以更低的价格清货。中小商家几乎无路可走,尽管进行各种推广,费用支出却常常无法计算清楚。
那么,“卷低价”最终由谁买单?龚志刚选择“打不过就加入”,为了保持盈利,不断压缩成本。然而,当商品价格下降,商家被迫降低成本时,可以压榨的只有人力成本。工资、工时、社会保障成为压低人力成本时可操作的三个方向。一些企业开始采用劳务外包形式招工,甚至利用“共享零工”实现“降本增效”。然而,这种做法却牺牲了劳动者的权益。
如何破局?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吕来明认为,消费者在无法辨别商品质量时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商品,这是一种普遍的消费需求或心理。王鹏也指出,平台的比价策略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商家要正视这一挑战,提供差异性服务,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黄勇则认为,内卷和过度竞争与经济发展面临周期有关,要打破当前的不良循环,关键在于做大经济“蛋糕”,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的大多是零和博弈,制造商与销售商、供应商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在法律层面,吕来明表示,不能简单地通过限制价格来解决问题,而应从信息的公开透明、治理虚假误导宣传等环节入手。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