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地政府宣布取消“公摊面积”,引发市场热议。此举旨在优化房屋销售环节,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同时,完善公摊面积计入规则、提高信息透明度成为关键。

近期,多地政府宣布取消“公摊面积”,这一举措迅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中国证券报记者深入调查,各地推出的取消“公摊面积”政策,主要目的在于优化房屋销售环节。实际上,取消“公摊面积”并不意味着购房者需要支付的房屋总价有所变动,而是购房时的计价方式有所调整。

从行业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政策的创新无疑将推动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进而有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诚实信用原则,规范市场秩序,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并为房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从满足业主需求的角度出发,完善公摊面积的计入规则、提高信息透明度,让购房者明明白白消费,则显得更为重要。

12月17日,河北省张家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提出落实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关政策,取消商品房销售价格限价机制,并鼓励实行“现房销售”,逐步推进“取消公摊”政策。此外,衡阳市和肇庆市也相继发布了类似的政策通知,从2025年1月1日和2024年5月1日起,分别实行商品房套内建筑面积计价销售。

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在市场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所谓“公摊面积”,指的是产权人共同分摊的公用部分建筑面积,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等。而“取消公摊”更确切的含义是“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即在房屋买卖合同签订、不动产权证办理等环节,将不再计算公摊部分,而是按照房屋套内面积进行计算。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指出,由于计入方式的不透明和合同条款的含糊,导致房屋面积计量过程中经常出现纠纷。有些项目的公摊面积甚至超过40%,严重损害了购房者的权益。同时,得房率低也衍生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如物业费收取不合理等。然而,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则认为,“公摊面积”在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购房者而言,完善“公摊面积”计入规则、提高信息透明度才是关键,而不是简单地减少或取消公共配套空间。李宇嘉强调,无论是物业费还是供暖费,都应该按照建筑面积进行收取,因为公共空间同样需要物业管理,并且这些空间更需要物业的投入。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则认为,过去“公摊面积”出现纠纷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开发商将不应该计入的部分计入,导致“公摊面积”增加,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然而,对于合规的楼盘来说,取消“公摊面积”对开发商的影响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