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所高校引入AI辅导员,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便利,但也存在局限性。AI辅导员无法替代真人辅导员在情感沟通和价值塑造上的作用,辅导员应学会与AI协同工作,强化自身人情味优势。

□孔德淇

近日,重庆大学迎来了一位名为“润欣”的人工智能(AI)辅导员,以其热情且详尽的回复,迅速成为学生们的“知心大姐姐”。这一创新举措并非孤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纽扣”老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及佳木斯大学等高校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虚拟辅导员”,在校园中引起广泛关注。(12月22日《光明日报》)

这些AI辅导员集成了多种功能,旨在减轻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的问题种类繁多,从考试报名时间、评优政策咨询,到食堂菜谱查询、宿舍更换等,AI辅导员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迅速且准确地回应学生的重复性、指引性问题,使辅导员得以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深度谈心谈话等核心工作中。

AI辅导员的出现,也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数字化交流习惯。这一代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子,对线上沟通、智能交互有着天然的偏好。AI辅导员能够随时随地与学生互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论是深夜的学业难题,还是假期的生活烦恼,只要学生需要,就能获得及时的帮助。此外,AI辅导员还能为那些羞于向真人辅导员敞开心扉的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空间,通过预设算法给予情感支持和初步建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然而,在享受AI辅导员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其局限性。尽管AI辅导员能够模仿人类交流,但其本质仍是机器人,缺乏人情味成为部分学生的评价。在面对复杂情感问题时,AI辅导员难以像真人辅导员那样敏锐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给予温暖的眼神和贴心的安慰。同时,当前的AI技术在理解复杂语境、提供深度见解方面也存在不足,可能给出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答案,影响学生的信任度和认知方向。

此外,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所建立起的“了解—沟通—信任”关系,是育人工作的基石,这是AI辅导员难以替代的。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遭遇挫折时的迷茫、取得成绩时的喜悦,都需要真人辅导员用真实的情感共鸣和切实的人生经验去陪伴和引导。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AI辅导员的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工作会被完全取代。相反,这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应学会与AI协同工作,合理利用AI处理日常杂务,同时强化自身独特的人情味优势,给予学生更有温度的关怀和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在情感沟通、价值塑造上狠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在科技赋能之下,让高校育人之路越走越宽广。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