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活力迸发
AI导读: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与香港园区步入双园联动新阶段,加速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
新华财经深圳/香港12月23日电(记者赵瑞希、陆芸)位于香港北部与深圳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焕发出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
一年多以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相继出台,推动双园联动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致力于构建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并朝着世界级科研枢纽的目标迈进。
河套地区作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直接对接点,拥有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和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两园区仅一河之隔。随着深港园区发展规划和纲要的发布,这片3.89平方公里的深港跨境接壤地带,正迅速吸引全球科技创新的目光。
香港特区政府11月20日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与国家2023年8月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相呼应,提出了河套香港园区的四大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目标。其中,“打造世界级产学研平台”、“建设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营造全球创科资源汇聚点”和“开辟制度与政策创新试验田”等方向备受瞩目。
发布次日,深港共建的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一所一中心”便在河套“一区两园”落地。这一平台包括位于深圳园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和位于香港园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将共同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深圳园区的国际临床试验中心计划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数据共享和资源交流,加速临床试验成果的转化应用。而香港园区的国际临床试验所则提供一站式临床试验平台,并推出多项便利措施,助力创新生物医药的引进和输出。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研究部联席主管水志伟认为,以河套创新政策为突破口,港深“一所一中心”将加速海内外先进医药技术的研发转化,拓展横跨港深的研发网络,提升新药研发能力。
同时,随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的发布,深港合作项目加速落地河套。香港科学园、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机构相继进驻深圳园区,深港协同创新加速连接。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表示,河套为港深两地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机会,特别是在政策创新、人才流动以及科研项目落地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这些政策极大增强了跨境科研合作的吸引力和效率。
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于2023年9月在深圳园区开园,这是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也是河套首个享受深港两地联合评审、联合支持独特政策的科创园区。目前,已有超过50家香港科创机构和企业入驻。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副署长黎慧来指出,河套的改革任务就是要推动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安全、自由、有序流动。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也深切感受到河套对其科研项目的助力。他表示,在河套研究的高时空分辨电子显微镜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两个项目即将进入量产阶段,学校计划再投入1.2亿港元用于二期项目发展。
此外,河套中试集聚区也迎来了新的成员。12月17日,广东省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中试平台在深圳园区正式启动。中试平台对于科研成果从高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至关重要。
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有10个已获得授牌的行业级中试平台。同时,园区正在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型开放,促进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构建公平竞争的科研项目遴选体系、灵活高效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客观公正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以及“唯才是举”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最新数据显示,河套深圳园区已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200个,集聚科技企业440余家,累计PCT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科研人员超1.5万人。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表示,将充分利用好河套“一区两园”的优势,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奋力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
(文章来源:新华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