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医保局已发布17批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旨在平衡各地价格水平,增强诊疗收费规范性和透明度,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支持新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并特别关注对增量技术的兼容。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包括“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检查检验费”等,直接关系到百姓看病就医的切身利益。为了规范这些价格项目,国家医保局已发布了17批立项指南,涵盖271个主项目、250个加收项及88个扩展项。

业内人士指出,此举旨在平衡各地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增强诊疗收费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使医疗服务更符合患者需求,缓解医疗资源紧张,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由各省属地管理,导致地区间价格项目差异显著。国家医保局编制的立项指南,旨在重塑存量价格项目,明确项目名称、服务产出、价格构成等,使医院收费更清晰,患者付费更明白,减轻医务人员计费负担。

立项指南整合价格项目的思路在于“合并同类项”,包括不同步骤、术式和流派的归并,同时调整价格以体现技术劳务价值。例如,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等项目价格将适度上调,而放射检查服务价格将合理下调。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发布器官移植、口腔种植等17类立项指南,并加快编制进度,力争2024年底覆盖大部分学科领域。同时,指导各省在2025年第三季度前完成对接落地工作。

在立项指南编制过程中,国家医保局聚焦群众多样化需求,推出新价格项目,支持新技术、新项目进入临床应用。例如,为满足“一老一小”需求,新设“上门服务”“床旁超声”等项目;为支持危重症患者跨地区紧急医疗服务,新设“航空医疗转运”项目;为加速前沿技术临床转化,新设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等项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医生魏瑗表示,新指南将新技术纳入项目,满足孕产妇个性化需求,促进医疗服务规范化。福州市第二总医院院长林凤飞介绍,“免陪护”病房试点项目有助于患者康复,减少护理风险,提升护理质量。

此外,国家医保局在立项指南编制中特别关注对增量技术的兼容。对于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新技术,国家医保局认为在已收取相关诊疗费用后,不宜再额外向患者收费。但为支持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临床应用,设立“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在同样价格水平下,医院可选择使用人工智能参与诊疗行为。

贵州省医保局二级巡视员赵莉表示,立项指南落地与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不冲突。省级医保部门将按既定程序受理医疗机构新增项目申请,优先通过现有价格项目兼容方式回应需求,对重大创新项目以绿色通道形式报送国家医保局。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文章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