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度北京金融论坛暨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揭晓活动在北京召开,论坛以“经济大变局视角下的科技金融”为主题,探讨了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发布了《科技金融:路径与创新》特别报告,并揭晓了十大金融品牌。

12月20日,由中外企业文化、北京商报社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第十届)北京金融论坛暨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揭晓活动顺利召开。论坛以“经济大变局视角下的科技金融”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业界专家与嘉宾参与,共同探讨了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会上,北京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波涛致辞,他提到,科技金融已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而资本与技术的善恶之辩、创新与监管的博弈、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等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论坛以“科技金融”为主题,旨在从媒体观察的视角展望新的一年,为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小冰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徐元春等嘉宾围绕科技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一致认为,科技创新的成本不断增加,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也进一步提高了资本需求,这为科技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就如何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低利率下财富管理新方向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解琦、富民银行行长赵卫星、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骁勇等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结合实际情况发表了观点,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论坛期间,主办方还发布了《科技金融:路径与创新》特别报告,该报告不仅总结了科技金融发展的最新政策方向,还展示了各类型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径以及科技信贷、科创债券、科技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最新探索成果。

此外,论坛还揭晓了2024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等十家机构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论坛上发表了对2025年中国经济的展望,他认为中国经济将在波动中复苏,而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也将适度宽松。这些政策将支持我国经济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北京商报记者李秀梅报道。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

展望2025:中国经济在波动中复苏

明明表示,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如提升赤字比率、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等,这些政策将在2025年继续发力,支持我国经济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他还指出,未来几年我国中央财政还有一定的扩张空间,赤字比例提升以及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的进一步扩容将支持2025年经济回升。

在A股方面,明明认为,自9月26日后A股迎来一波较明显的复苏,体现在股票指数上升、股市交易量回升。未来,随着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有望推动股票指数进一步企稳回升。

对于人民币汇率,明明表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对人民币汇率有一定支撑,但汇率波动或仍较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

构建“金融+非金融”生态圈,助力科技金融发展

曾刚指出,自去年底科技金融纳入“五篇大文章”以来,相关政策密集出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纷纷响应,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然而,当前科技金融发展仍面临一些障碍,如科技企业的高风险特性、缺乏有效抵押物以及缺乏多元化的金融生态等。

为此,曾刚建议构建“金融+非金融”生态圈,通过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及非金融服务需求,促进企业成长和科技发展。他还提到,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到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服务效率等举措,这将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小冰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徐元春:

大模型快速走向应用时代,数字员工引领变革

徐元春表示,数字员工并不是新概念,但现在的大模型数字员工已经能够承担一份工作,实现边际成本递减。未来,随着大模型和Agent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员工将逐渐替代传统的数据和信息化系统,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

他还提到,小冰公司自2013年就开始做开放类的对话和大模型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未来,小冰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大模型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北京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波涛:

记录科技金融发展历程,推动行业协作共赢

李波涛表示,科技金融由“科技”和“金融”两个词组成,与“金融科技”不同,科技金融更强调金融服务科技。作为专业的机构媒体,北京商报致力成为科技金融发展历程的记录者与见证者。

他提到,北京商报联合“深蓝媒体智库”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科技金融的数据和案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北京商报将继续关注科技金融的发展动态,通过机构媒体敏锐的观察、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表述,推动行业协作共建共赢。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