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出海寻机遇,东南亚成投资热点
AI导读:
在复杂环境下,中资企业选择通过直接投资、跨境并购或境外上市的方式“走出去”,东南亚成为投资热点。文章分析了东南亚的投资优势及中企出海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增长承压、国内竞争“内卷”加剧以及海外关税挑战增多的复杂背景下,众多中资企业纷纷选择通过直接投资、跨境并购或境外上市的方式“走出去”,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致同咨询融资与并购财务顾问服务主管合伙人武建勇指出,当前国内市场“内卷”现象严重,特别是在汽车行业。这种“内卷”往往以零和博弈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链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出海“避卷”成为部分企业的对外投资动因。
致同全国国际服务线管理合伙人黄志斌认为,虽然出海之路充满挑战,但许多企业,包括他们的客户,都希望通过出海找到新的增长点或弥补国内发展的短板。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下,出海环境已发生明显变化。
例如,投资目标国逐渐从北美、欧洲等地转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出海行业也正在从批发零售、传统制造等领域,转向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源设施以及科技领域等热门行业。
东南亚为何成为热门投资地
英伟达CEO黄仁勋现身越南河内的消息再次引发投资界对东南亚的关注。事实上,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正在快速增长,其中先进制造业是重要投资领域。
据致同审计合伙人路静茹介绍,近两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央企在出海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境外投资规模占比在40%左右。数据显示,2023年度和2024年1-10月,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均保持同比增长态势,投资领域也发生了变化。
致同昆明东南亚事业部合伙人杨希耘观察到,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的趋势下,东南亚连续3年保持增长。国际资本的堆积带来了东南亚高科技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战略升级和转型。
东南亚国家在四个方面亮点突出:一是已成为全球制造业枢纽,制造业FDI流入东盟达500亿美元;二是成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基地,吸引了大量投资;三是拥有全球中产阶级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推动消费品、服务业和高端市场需求;四是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高,预计到2030年投资缺口将达1.1万亿美元。
外国对东南亚的投资集中于五个大的行业,其中金融业增长最快,2023年度增长52%。可再生能源领域成为投资新引擎,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电子、汽车、清洁能源产业链投资持续增长。
东南亚国家拥有丰富的关键材料储量、劳动力资源以及快速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为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东南亚热带气候也为光伏和风能发电提供了自然基础。
中企出海面临诸多挑战
无论是投资、并购还是上市,中企出海都面临重重挑战。
致同税务合伙人张莉表示,日益严峻的关税问题让中国企业出海发展更加迫切。然而,简单的转口贸易很难满足关税征收时对“出口国”的认定,需要真正地深加工或赋能,让产品真正从东南亚国家出口。
她认为,中企出海进行投资或收购会形成跨境供应链,涉及各个公司之间的交易、定价问题。需要通过对各实体进行功能定位、配置适当的资产及人员等税务安排,制订好集团全球转让定价规则,以满足各国海关和税务监管部门的要求。
路静茹指出,出海的另一个“痛点”在于如何管理好境外企业。以往的做法是向海外企业派驻高层管理团队,但实践中真正运营的是中层管理人员。因此,优化系统业务流程特别重要,需要从“人管”变成“制度管”。
当前跨境并购也是中企出海的重要形式。然而,据武建勇观察,自2016年以来跨境并购持续缩量。不过,今年4季度情况有所变化,中资海外并购呈现逐步回暖态势。
他建议,在跨境并购中,要选择熟悉的领域以合理规避风险;在可能的情况下联合当地合作方共同收购;关注并购价格并重视溢价风险;注重并购整合以实现协同效应。
从上市来看,中企境内上市数量同比减少,但赴美和赴港上市有一定增长。据致同上海审计合伙人于庆庆介绍,2023年全年共有47家中企成功登陆美股市场,2024年至今已有54家中概股在美股上市,显示出中概股赴美上市的多元化趋势。
她表示,在监管的引导下,尤其是从今年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数据来看,热度正在慢慢恢复。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信心也在逐步恢复当中。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