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立法进程加速推进,旨在巩固改革成果,回应社会关切,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作为我国首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一直是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12月21日,《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正式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

此前,该法的制定已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多方信息显示,立法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该法律的出台旨在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及实践中的有效做法,转化为法律制度,从而巩固改革成果,回应社会关切,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已超过5500万户,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且不可替代。制定这部法律对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草案》中多项规定直接关乎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切身利益,如严格限制涉及人身自由及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使用,禁止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细化办案程序,规范异地执法行为等。

同时,《草案》还围绕加强账款支付保障、强化预算管理、细化支付账款流程、设置账款拖欠协商调解处置程序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回应了社会关切,也充分体现了《立法法》总则中“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要求。

然而,法律的颁布实施仍需时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严格落实现有法律法规及政策,为法律的出台创造良好环境。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多个会议,已明确指出了民营经济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明年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行为,为民营企业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此外,国务院专题学习会议强调要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强化执法监督,审查核实相关执法行为,及时纠正问题。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会议也提出,检察机关要融入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加大对涉企刑事“挂案”、违法“查扣冻”企业财产、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等问题的监督力度。

解决上述问题,将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为民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立法应确保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是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核心关切。

总之,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需从大处着眼,同时从细节处着手解决现实问题。《草案》设专章强化违法行为法律责任,以增强制度刚性和权威性。只有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提供更良好环境。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