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专家委员会在江苏南京召开2024年度会议,旨在推进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进程,发布智能制造标准国际化合作倡议及国家标准,助力我国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1日电(万博雯)12月20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2024年度会议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此次盛会汇聚了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的顶尖专家与行业精英,共同为推进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进程建言献策,旨在描绘中国智能制造引领产业技术变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副司长郭晨光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专家委员会作为集政府、产业、学术、研究和应用于一体的高水平智库,应充分发挥其在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统筹协调中的核心作用,将国家发展需求与企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加强核心标准创新能力培养,并注重新一代标准化人才的培育,为加速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研制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图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副司长郭晨光致辞

据统计,目前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已达72家,占全球总数的42%,彰显了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显著成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在致辞中建议,通过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深化国际战略合作等措施,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影响力,共同建设全球智能制造生态。

图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致辞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在会上介绍了中国专家委员会的成立背景及主要职责。自2021年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复成立以来,中国专家委员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的指导下,积极凝聚国内外标准化资源,强化沟通协调机制,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图为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致辞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主任、委员会执行秘书丁露在会上汇报了国际电工委员会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IEC/SyC SM)的工作进展,并详细介绍了中国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及本年度取得的成果。她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与相关标委会、技术组织的沟通合作,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研制工作。

图为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主任、委员会执行秘书丁露汇报工作

会议现场还发布了智能制造标准国际化合作倡议及国家标准《企业智能制造效能评测方法》,旨在助力我国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和优质实践成果,指导企业科学评测智能制造实施效益,深入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工作统一部署,为世界贡献智能制造领域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图为智能制造标准国际化合作倡议发布仪式

会议期间,来自中国、德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的六名专家与企业代表、行业协会代表围绕行业与技术标准制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数字化转型探索等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为制造业如何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人工智能作为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引擎,正逐步向更高阶迈进。未来,人工智能将发展多模态信息感知、技能大模型、智能成长发育等领域的技术,具身智能或将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升级革新的关键方式。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海斌介绍,具身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集成到物理实体中,从环境中学习并动态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未来,具身智能的发展将实现异构系统的语义交互、智能体的通用操作系统、支持现场学习边缘算力等技术突破。

同时,数据作为智能制造的运行底座,对于促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第一步,数据具有规模报酬递增、非竞争性、低成本复制等特点,企业做好数据治理与数据开发利用将有利于提升各要素协同效率。KNX国际协会首席技术官Joost Demarest和IEC/SyC SM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主席Udo Bausch均强调了数据空间标准化的重要性,认为数据交互以及传感器之间的通信协议需要更多标准化,以打通工业领域信息壁垒,实现整体生产流程的优化。

在加强数据流通与交互的基础上,通过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可开发出更高效、更智慧的生产与管理模式。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青岛院士港科技顾问葛兴福提出,未来工厂将是基于制造模块的矩阵式生产,每一个制造模块可成为一个制造单元,实现产品与产品、模块制造单元与模块制造单元之间的无缝信息交互与通信。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战略执行官杉山素也则通过解析工厂如何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打造3D仿真生产线以优化生产流程与管理方案,展示了“人工智能+制造”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辅助科学决策、降低运营与管理成本方面的巨大潜能。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