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引领AI新方向,人形机器人进入产业化初期
AI导读:
具身智能成为科技界新宠儿,引领AI发展新方向。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代表,已进入产业化落地初期阶段,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领域开始尝试应用。中国和欧美国家在这一领域并驾齐驱,后续发展仍需观察。
继大模型之后,科技界的新宠儿“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EAI)正引领着新一波人工智能(AI)的发展方向。这一理论由“AI之父”图灵于1950年首次提出,强调智能体“身体与智能相互依赖”的概念。
与传统AI不同,具身智能认为智能不仅存在于算法中,更依赖于智能体的感知和行动能力。这种理论下的机器人既拥有实物“身体”,又配备AI“大脑”,具备感知、学习和行动能力,并能与环境进行动态交互。因此,具身智能机器人被视为工业机器人的“进化版”,具备更强的成长性和适应性。
从“智力”角度看,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多模态感知+大脑决策”实现功能,不依赖固定程序,初始能力可能不强,但通过教育与训练,能不断学习和成长。从“身体”角度看,具身智能机器人形态多样,可大可小、可柔可刚,甚至可以是“小动物”。在消费者期待中,提供情绪价值的机器猫、机器狗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类。
科技界对人形机器人的期望值更高,认为其能为人类提供更多帮助,尤其在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等复杂场景中更具竞争优势。近年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势头强劲,在智能化和自主决策能力方面不断突破。国际方面,软银Pepper、谷歌Atlas和特斯拉Tesla Bot等机器人成为行业标杆;国内方面,中国机器人研发团队在多模态交互、语言模型运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优必选、宇树科技等企业的机器人产品已进入市场。
此外,中国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基础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规模以上核心元器件企业和供应链企业高度集中,覆盖多个关键领域。同时,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方面也走在全球前列。目前,人形机器人已进入产业化落地初期阶段,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领域开始尝试应用。
在这场竞争中,中国和欧美国家并驾齐驱,均处于第一梯队。然而,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是一场马拉松,全球所有企业都处于起跑阶段,后续发展仍需观察。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本文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