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正加速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体系。文章介绍了当前体系建设情况、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并强调了垃圾分类在废弃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期和关键期。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

当前,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叶志隆在第十一届零废弃论坛上指出,从碳排放角度来看,全球固体废弃物碳排放占比约3%,而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是全国第三大排放源,年排放量约1.2亿吨。他强调,将产业结构由线性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实现垃圾减量、资源增量。

叶志隆以欧盟为例,介绍了废弃物管理作为欧盟最重要的减排策略,具有减排空间大、效果好、手段多样,减污降碳协同性强,关注废物重复利用、材料回收、资源回收利用等特点,最终发展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在我国,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何叶表示,动力电池等资源价值较高的产品会进行降级使用或梯次利用,而食品包装等行业则因政策法规要求,其循环一般是降级资源化利用至其他领域。

生态环境部此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表示,将继续强化废动力电池和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拆解处理的环境监管,并根据“新三样”固废循环利用技术研发进展,适时修订完善相关污染控制技术标准。然而,尽管我国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在不断完善,但回收规范性仍有待提升,针对“新三样”的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还存在空白。

民建天津市委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主任安旭提出,应将商品的环境、社会影响等边际成本纳入考量,打破原有体制视角,使成本不仅涉及循环与否,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运转。同时,垃圾分类作为废弃物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为后续的回收、处理和处置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目前,全国多地已出台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2.6%,垃圾分类工作正在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

叶志隆认为,将碳排放管理融入垃圾分类,有利于丰富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形成城市管理的绿色发展新格局。为此,需明确废弃物碳排放边界,进行碳排放源识别,建立全流程碳普查和管理机制,并提供政策建议。然而,全生命周期的废弃物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塑料回收中的前端生态设计、分类难、规模回收难等问题。

自2017年起,我国垃圾分类政策逐步推进,通过顶层设计、持续宣传、推广志愿服务、构建可回收物体系、示范引领等举措提质增效。论坛峰会最后环节,十四家环保社会组织提出《关于垃圾分类的共识与倡议》,以加强垃圾分类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