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发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一年后,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举办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与会嘉宾讨论了清洁空气行动的实施成效、进展、挑战及未来方向,包括PM2.5治理成本增加、钢铁水泥超低排放改造等问题。

继前两个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后,去年我国发布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在其实施一周年之际,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了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清洁空气行动的实施成效、进展、挑战及未来方向。

根据现场发布的《大气中国2024》报告,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均达到我国空气质量标准,空气质量较2019年整体改善。然而,随着减排进入深水区,PM2.5单位治理成本显著增加,2018至2020年间已攀升至约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指出,未来应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抓手,充分挖掘结构调整减排大气污染的潜力,并针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制定精细化碳污协同治理策略。他强调,清洁空气行动已证实其有效性,且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是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表示,保卫蓝天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现阶段正值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大气污染防治仍需持续努力。贺克斌还介绍了清洁空气行动期间各项措施的有效性,并指出当前治理成本正在逐步变化。

报告还显示,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速,已有89家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4.26亿吨,占目标任务的80%。同时,水泥行业在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布局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

对于钢铁和水泥行业即将纳入碳市场的问题,贺克斌认为,这将推动整个行业的碳减排,并与末端治理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他建议,未来应持续强化NOx、VOC和NH3减排措施,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此外,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也提出了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精准施策、深度治理的建议。

在空气质量标准方面,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表示,应加快推进相关研究,积极应用本土健康效应和环境基准的研究成果,作为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的基础,并探索形成我国制度化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内容有删减,不代表发布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