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医药资本市场正经历寒冬,创新药企IPO之路遇阻,投资人面临退出难题。并购成为创新药企的新出路,跨国药企成并购主力军,本土企业出手较少。投资人也在积极寻找退出新途径。

医药资本市场正经历严冬,创新药企的IPO之路布满荆棘,背后的投资人同样面临退出难题,医药行业的并购浪潮已悄然兴起。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有至少9家创新药企被并购或正在并购进程中。这些并购案例中,跨国药企成为了并购创新药企的主力军,本土企业则相对较少出手。

在医药资本市场的寒冬之下,部分创新药企的现金流捉襟见肘,生存状况堪忧。在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透露,截至2023年底,通过港交所18A上市的Biotech中,有28%的企业现金流不足5亿元人民币,难以满足新药研发的需求。

与此同时,投资人也在寻找退出途径。新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投资人通过IPO上市实现退出,进而继续支持新药研发,形成良性循环。然而,随着A股IPO上市门槛的提高和港股市场流动性的下降,投资人面临着退出难题。即使创新药企成功IPO,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股价也可能遭遇破发,投资人难以获得合理回报。

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表示,投资行业中有句话叫“会投的是徒弟,会退的才是师傅”,寻找最佳退出时机是最难的部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所有GP都面临着退出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对LP负责。

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陶峰则认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目前不缺资产、团队和商业机会,但缺钱和退出渠道。退出渠道不畅是当前最大的挑战,需要搭建比较通畅的投资退出通道。

在跨国药企并购创新药企的案例中,亘喜生物以12亿美元卖身阿斯利康成为首例。随后,信瑞诺医药并入诺华、葆元医药并入Nuvation Bio等并购案例也相继出现。相比之下,本土药企的并购动作较少,但东北制药收购鼎成肽源、复星医药私有化复宏汉霖等案例也显示出本土药企在并购领域的尝试。

许小林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二十年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主流的并购模式,IPO成为了最主要的发展模式。但随着IPO受阻,大家开始考虑更多的退出方式。中国证监会出台的“并购六条”政策也鼓励上市公司收购非盈利资产和跨行业收购,为投资人提供了退出机会。

然而,跨国药企和本土药企在并购战略上存在差异。跨国药企聚焦全球市场,而本土药企的销售优势主要在国内市场。因此,本土药企在并购创新药企时,需要考虑如何在全球市场发挥更大价值。

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表示,复星医药在进行自主研发的同时,也在海外建设终端的商业化能力。随着全球化商业能力的建成,公司并购的视角可能会趋同于跨国药企。

在寻找新的出路方面,生物医药投资人和创新药企都在积极探索。陶峰认为,很多生物科技企业成长为大的生物制药企业的可能性较低,未来的定位应该聚焦在研发上,将产品的商业化交给其他企业。同时,投资机构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执行不同的投后管理和退出策略。

醴泽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张勇提出了一种新的退出方案——“一级半市场”。这种方案包括寻找更专业的财务投资人进入一级半市场投资,以及通过BD项目孵化实现海外权益的延展和孵化。此外,今年市场中还盛行了一种名为“Newco”的模式,由资本攒局成立Newco,药企将管线剥离出来授权给这家Newco后获得股权和现金。

然而,许小林认为NewCo只是阶段性解决产品研发往前推的选择,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不会成为特别常规的模式。未来真正主流的退出方式仍然是并购重组。并购重组可以节约研发时间和成本,发挥大企业和小企业各自的优势。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