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科技赋能提升营商环境
AI导读: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减少对企业现场打扰,实现精准发现风险问题,优化营商环境。
中新网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杜燕)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宣布,为深度优化营商环境,该市已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模式,充分借助数字化工具,以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实现精准发现风险隐患。此举将传统实地检查转变为非现场方式,不仅提高了监管精准度,还减少了对企业的现场干扰。
科技引领,非现场监管实现“无感”管理
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实现了对餐饮企业后厨食品加工过程的远程监管。执法人员只需在屏幕上点击,即可迅速掌握后厨情况,无需亲临现场即可完成检查。这一创新举措正是北京市推行非现场监管的生动体现。
今年,北京市全面推动以非现场监管为核心的数字化监管改革,旨在解决传统“巡街式”、“拉网式”检查中的无效和低效问题。各监管部门积极运用视频AI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筛查等技术手段,发现潜在风险隐患,推动监管向“数据驱动”转型。
通州区一家集体用餐配送企业表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通过摄像头远程发现问题后,会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企业改正。这不仅提高了员工的自觉性,规范了操作流程,还赢得了企业的好评。
理念转变,非现场监管推动精准与高效
非现场监管模式的推行,促使政府部门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同时,也推动了企业自律自治,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非现场监管实施半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市交通委利用多种非现场技术资源,动态监管驾驶员培训全过程,促进了企业服务规范化、透明化。北京海关在亦庄海关、中关村海关等地试点远程视频查检,大幅提升了查检效率,缩短了货物通关时间。东城区则通过打造智慧养老一体化数字平台,建立了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对养老服务的全对象、全流程、全要素监管。
目前,北京市已将非现场监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计划到2026年,非现场检查量占比将超过60%,真正发挥科技在监管中的赋能作用,实现监管“增效”而企业“无感”的目标。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