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数字金融已跃居世界前列,面临重塑传统金融形态、监管挑战等。专访清华大学张健华,探讨数字金融发展关键要素、挑战及监管策略,包括包容性监管、科技子公司争议、AI技术应用等。

我国数字金融已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数字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对其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金融正在深刻改变传统金融形态,移动支付、科技信贷、智慧投顾、智能风控等场景的应用,使数字金融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日趋成熟,并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金融机构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同时,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升级,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近日,界面新闻专访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华夏银行原行长张健华,就数字金融的发展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张健华在加入五道口之前,曾任华夏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他横跨学界、银行和监管三重领域,能以多重视角观察中国数字金融的演进。

张健华指出,外部社会的数字化发展是金融业数字化的基础和需求所在。数字金融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技术发展和业务创新总是走在监管之前,因此监管如何应对是一大考验。他建议,与其在应用尚未出现前“一刀切”,不如“让子弹飞一会儿”,以包容的态度观察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

在访谈中,张健华还提到,数字金融的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即全社会的数字化。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金融行业提升数字化能力提供了可能。他强调,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有很大不同,它改变了整个金融服务的模式,如通过数据分析进行自动授信,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网点功能及与客户的交互方式等。

然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张健华认为,监管需要跟踪技术的发展演变,并在一些场景上尝试有意义的应用。他建议监管应灵活一些,不能直接下一道命令全部禁止,因为全部禁止可能在防止一个问题出现的同时带来别的问题。

此外,张健华还谈到了银行科技子公司的问题。他表示,各家银行成立专业的科技子公司是“被逼出来”的,因为银行已有的科技人员无法满足过快的需求增长。小行与大行在技术和财务资源上存在较大差距,无法独立成立子公司开展工作,更多是采取与大行及其他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但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大行的科技服务不能很好地适配小行的需求上。

张健华认为,大行的系统开发基于本行的业务流程和大数据,无法针对每家小行的特点进行定制化的开发。同时,大行的系统成本较高,即使在自己的系统基础上改造一下再给小行用,价格也不会太便宜。此外,科技子公司的定位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是否真的按照市场化运作、如何定价、如何解决利益冲突等。

在谈到监管如何应对生成式AI、大模型等技术带来的挑战时,张健华表示,AI会对整个金融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但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监管角度而言,持有包容的态度更好一些,让AI发展一段时间看看。监管可以观察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情况,看看是好是坏,再在此基础上去规范。

同时,监管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数字化监管能力。张健华指出,过去更多关注的是传统的风险管理,但现在更多需要关注的是金融稳定性风险。比如量化交易、智能投顾等,因为算法的缺陷可能导致市场踩踏、羊群效应加强。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的监管能力,风险预警更及时、处置风险要更快。

张健华还表示,金融监管和创新之间应该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创新还是要有的,特别是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对类似这样的创新,应采取鼓励的态度。监管本来就是走在创新之后的,业界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之后才能来判断这个事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在谈到国外监管科技的借鉴时,张健华表示,我国在监管科技方面还走在前面,但国内外监管风格存在差异。国外有很多规则不是由金融监管部门来定的,而是用法律来界定的。因此,在制定更细致的规则时,需要平衡监管与实践的关系。

最后,张健华提到,我国的改革发展创新都是走“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子,即先试点再推广。目前监管沙盒正在多个金融领域开展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种做法与美国、欧洲的情况不太一样,但与美国监管当局密切关注金融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以类似窗口指导的方式提示各类风险和注意事项的做法有相似之处。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