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战加剧,出海成非技术人才新选择
AI导读:
AI大战延伸至人才领域,新经济业才供需逐年上升,求职竞争加剧。AI人才紧缺,尤其是核心技术人才,企业需求大但供给不足。出海业务成为非技术人才新出路,出海岗位需求增长,薪资水平大幅提升。
AI大战的战火,目前已经燃烧到了人才领域。日前,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在该公司年度职场盛典中指出,新经济业才供需逐年攀升,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其发布的《2024年度人才迁徙报告》揭示,2024年1至10月,才供需再度飙升2.06,求职竞争愈发白热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教育部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毕业生规模已突破千万大关,且部分高校出现研究生人数反超本科生的“倒挂”现象。然而,与此同时,社会岗位供给却逐渐减少。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该行业曾被誉为“金饭碗”,但如今部分车企破产,人才供需比从1.77大幅跃升至2.04。
求职难度加大,但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人才,却始终无法得到满足。BOSS直聘2024年半年报显示,其“对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达35.8亿元,占总收入的98.9%,同比上涨31%。2023年财报也显示,公司约99%的收入均来自企业端。
AI人才紧缺现象尤为突出,职位供需失衡是导致这一状况的关键因素。林凡在演讲中提到,就业市场近三年人才持续供大于求,2022年人才供需比为1.29,2023年升至2.00,相当于两人争抢一个岗位。2024年1至10月,人才供需比继续攀升至2.06,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多个热门新经济行业的人才供需比均接近或超过2.00。
与非技术人才相比,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更为严重。2024年,云计算人才紧缺度最高,供需比仅为0.27,即约四个岗位争夺一个人才。搜索算法人才供需比也仅为0.39。存在人才缺口的岗位多集中在技术类,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搜索算法等岗位,才供需均低于1,供不应求的状况持续存在。
同样,在芯片行业,数字前端工程师、IC验证工程师等岗位也面临同样挑战。与此同时,多个AI岗位薪资连续三年上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岗位的平均月薪均超过5万元。
人工智能行业人士表示,与过去十年相比,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在人才和资金投入方面的规模极为庞大,增长了数百倍甚至数千倍。阿里云CTO周靖人也曾表示,需要更多优秀人才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突破。
人工智能作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互联网企业的人才招聘产生显著影响。字节跳动蝉联新发岗位数量第一,美团排名第二,小红书超越阿里巴巴、蚂蚁集团、腾讯等巨头,位列第三。在新发岗位最多的20家企业中,互联网企业占据16席,仅有华为、中兴通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4家为非互联网企业。
然而,头部公司的人才紧缺问题更为显著。据不完全统计,AI相关岗位在互联网、电商、智能硬件、游戏等多个行业的头部公司中显著紧缺。阿里巴巴、小红书、SHEIN等公司的紧缺岗位中,AI相关岗位占据多数。这体现了A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也揭示了AI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尚未跟上行业需求的步伐。
尽管有人担忧AI会取代工作岗位,但业内普遍认为,科技从业者的失业率目前处于较低水平,AI创造的就业机会仍远远多于其取代的就业机会。Atlas全球CEO Jim McCoy表示,希望看到更多学校培养技术人才,为中国提供巨大机会。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中国企业纷纷选择发展出海业务以应对挑战。2024年上半年,出海上市公司数量同比增长约4.9%,出海人才的招聘需求显著增长。2024年1至10月,新发出海岗位数量占全部新发岗位的2.70%,较去年同期的1.89%显著增长43%。
出海岗位对面试者的学历要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占比为90.38%,远高于非出海岗位的76.23%。从经验要求来看,出海岗位要求面试者的经验集中在3至5年和5至10年两档,但要求5年以上经验的占比低于非出海岗位。与此同时,出海岗位的平均薪资大幅增长,2024年1至10月的新发岗位平均月薪达到38968元。
然而,出海领域的人才短缺情况依然严峻,主要体现在海外人才的招聘上。许多企业依赖国内员工外派,并进行专项培训。但这种模式并不算是真正的本地化,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认同。下一阶段,企业面临的是直接雇佣本地人才,以快速打通当地市场。
Jim McCoy表示,许多中国公司开始改变态度,希望在本地招聘,并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和技术培训,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支持。但相比起全球化更早的国际企业,中国企业出海时间较晚,偏远市场对此的认知度有限,且相关行业的人才储备并不丰富,中国企业要吸引人才面临较大困难。
文化差异也可能会在有效管理多元化人才方面带来挑战。加班文化在不同国家的接受度大相径庭,“内卷”文化在海外也并不奏效。HRflag执行董事唐秋勇认为,在国际化的团队中,共识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唯有同时驾驭技术与文化,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