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存在局限性。构建多元化生态圈、创新信贷和直接融资工具、优化业务流程和政策支持等成为关键。中小银行需明确差异化定位,避免与国有大行直接竞争。

科技金融,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内涵远不止信贷。

自去年底科技金融被纳入国家“五篇大文章”以来,一系列相关政策密集出台,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积极响应,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目前,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已基本构建完成,形成了一个涵盖货币政策工具、财政支持等多层次框架的完整体系。

在微观层面,科技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服务能力也显著提升。各家银行纷纷加入科技金融的行列,竞相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支持,间接融资在科技金融发展格局中占据主力军位置。

然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科技金融格局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打通科技金融的难点和堵点,构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生态圈,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在接受专访时提出,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和以创投、耐心资本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应有不同发力方向。

曾刚表示,总体来看,2024年的科技金融发展在政策、工具和服务上全面发力,体系成熟度已达到较高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区域性试点效果显现,政策体系逐步成熟,但仍需在区域平衡性和政策协同等方面提升。

在工具运用上,多元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信贷工具创新方面,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直接融资渠道拓展方面,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板块运行良好,科技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也在扩大。此外,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的结合也初见成效。

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服务模式更加精准。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快速发展,数字化金融服务助力科技企业,产业链金融支持增强,服务模式成熟度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链条也逐步完善。

然而,单一信贷难以满足科技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曾刚指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科技金融格局需要改善,构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势在必行。间接融资应创新信贷模式、加强与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以及数字化赋能提升风控能力。直接融资则应壮大创投和耐心资本规模、完善退出机制、推动长期资本发展以及加强与银行的协同合作。

此外,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还需从优化业务流程、产品创新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推动科技金融服务的高效化和精准化。金融机构应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风控模式、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产品以及加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监管部门则应建立科技企业认定标准并动态调整、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推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

曾刚还展望了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他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更加聚焦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绿色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性领域,并探索将政策工具覆盖到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在政策工具落地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引入市场化机制,如与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工具结合,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在科技金融领域应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差异化定位,避免与国有大行直接竞争。中小银行应深耕本地市场、将重点放在初创期和成长型企业、将科技金融与普惠金融结合以及加强对“轻资产”指标的评估能力。通过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与地方政府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以及探索“金融+非金融”综合化服务等途径,中小银行可以在错位竞争中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