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强监管净化市场生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AI导读:
证监会强调加强监管执法,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推动完善立体化惩戒约束体系,加强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深化退市制度改革,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权益。
加强监管执法,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是确保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也是维护市场“三公”秩序的关键所在。中国证监会党委近日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要着力提升监管效能,确保监管措施“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实现惩、防、治并举。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显著变革,监管部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了监管执法力度,完善了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构建了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追责在内的立体化惩戒约束体系。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全链条监管,强化退市制度,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升。
新“国九条”明确指出要加强交易监管,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此外,《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坚决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行为,使得“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更加清晰。
在IPO入口端,监管部门扩大了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的现场检查覆盖面,对存在问题的企业实施了更为严格的制度约束。同时,对申报科创板的企业强化了“硬科技”属性要求,调整了上市门槛。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超过430家拟上市企业终止IPO,其中九成以上是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A股市场出现的IPO撤单潮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证监会持续加大对欺诈发行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是重要因素之一。这迫使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自行撤回上市申请,起到了警示作用。
在退市出口端,监管部门深化了退市制度改革,完善了各类强制退市标准,并设置了风险警示制度。即使公司退市,如果存在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相关责任人仍将被追究法律责任。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5家退市公司收到了证监会的罚单,甚至有退市公司的原董事长和数名高管被判承担刑事责任。
针对存量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证监会加强了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构建了综合惩防体系,并开展了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专项行动。今年前10个月,证监会查办相关案件658件,罚没款金额达到110亿元,彰显了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坚定决心。
未来,证监会将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强化执法震慑力,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将用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增强监管的穿透力,提升早识别能力。通过加强监管协同,强化准入、日常监管与稽查处罚的高效衔接,证监会将不断提升整体监管效能。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