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提出“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培育未来产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期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会议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前规划重大科技项目,并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会议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培育未来产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互联网+”和数字化相比,“人工智能+”更加注重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其对我国经济的拉动效应已初步显现。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彰显了国家对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心。他认为,“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培育未来产业和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将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我国在未来产业的应用和技术方向上已有大量布局,企业融资和研发投入不断上升。未来产业有望在技术成熟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认为,“人工智能+”行动将催生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金融、智能教育等新兴产业。中信证券和德邦证券的研报也指出,中央经济会议再次提及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建议关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创业投资在培育未来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李志起认为,这不仅要加强传统金融支持手段,还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不同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全面和差异化的服务。

  我国工业体系完整、应用场景丰富,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多地已出台政策文件,明确未来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如重庆计划到2027年突破30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50个标志性产品。国家层面也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

  专家建议,我国要在产业成长早期提前布局,以获得先发优势。同时,要加强政策协同和区域合作,保持理性思考,避免资源浪费。此外,还需大力培育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现代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钟世虎提出,应探索设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研发。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则建议构建未来产业合作平台,推动研究机构、高校、龙头企业形成合力,完善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优势互补的机制。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内容有所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反映原文主旨和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