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用耗材集采:人工耳蜗与外周血管支架价格大幅降低
AI导读:
国家组织医用耗材集采,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中选结果将分别于2025年3月和5月实施。外企参与积极性高,报价大幅下降,将提升患者临床可及性,促进行业发展增长。
12月19日,国家组织的“人工耳蜗类和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申报信息公开大会在天津举行。预计2025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前后公布人工耳蜗中选结果,外周血管介入类耗材中选结果则拟于2025年5月实施。
人工耳蜗作为解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有效的医用耗材,本次集采需求量达1.1万套,共有5家企业中选,包括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等外资企业,以及上海力声特、浙江诺尔康等内资企业。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集采需求量共25.8万个,共有18家企业中选,包括美国康蒂思、柯惠、雅培、波士顿科学等外资企业,以及上海美创医疗、归创通桥等内资企业。
此次集采中,外企参与积极性高,所有4个组别均由头部外资企业以第一名中选。人工耳蜗报价大幅下降,如美迪乐报价46666元,科利耳报价55998元,较此前20万至30万元的价格大幅降低。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价格也从1万多元到5万元不等降至3000到4000元左右。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表示,此次集采体现了国家对医用耗材保供的决心,加快了市场产品升级,让患者能以更低价格选择更好的产品。集采不会搅动原有市场格局,外企市场占有率应能维持或增加。随着集采价的降低,更多患者将能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改善生活品质,并有望促使更多地方将该项目纳入医保,放开18岁年龄限制。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戴向晨介绍,外周血管支架主要用于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等疾病,我国每年约有20万至30万患者接受植入治疗。外周血管支架因制作材料和工艺要求高,成本和价格高于心脏冠脉支架,导致部分患者因费用昂贵选择保守治疗。集采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以量换价降低耗材价格,提升了医疗耗材及相关技术的可及性。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集采周期为3年,帮助中选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市场预期,优化供给,支持创新产品进入临床。随着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虚高价格空间去除,将提升临床可及性,推动听障人群等患者需求释放,促进行业发展增长。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