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岁末年初,新市民群体消费信贷需求显著增强,涵盖多方面。消费金融机构积极应对风控挑战,探索金融创新,满足新市民多样化需求。同时,加强贷后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岁末年初,随着节日氛围的浓厚,新市民群体开始积极筹备年货、规划返乡行程或外出旅游,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消费信贷需求显著增强。作为消费信贷的主要用户群体,我国新市民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涵盖了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新毕业大学生等约3亿多城市新居民。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指出,近年来,新市民群体的消费信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覆盖了创业、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同时,这些需求还表现出“小额”、“高频”和“个性化”的显著特征,尤其是对小额、零散、短期的周转性资金需求更为普遍。

然而,新市民群体在信贷风险识别和管理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天眼查数据研究院负责人表示,由于新市民资产积累相对较少,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其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因风险传染而导致逾期等信贷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进一步指出,新市民的高流动性导致征信数据不足,从而难以进行客群分层、信用评估、额度测算和风险定价等,这限制了他们享受更充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为满足新市民的消费资金需求,消费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挑战,探索金融创新。例如,兴业消费金融公司制定了《关于服务“新市民”金融需求的行动方案》,聚焦“新市民”群体,推出“家庭消费贷”、“兴才计划”、“立业计划”三大产品,不仅满足新市民日常家庭生活消费,还助力解决子女教育等难题。

此外,消费金融公司还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数据模型,为新市民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招联消费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多维度数据挖掘分析,为新市民量身打造个性化金融服务,有效打通了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面对新市民群体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消费金融公司需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差异化服务。李一帆建议,消费金融机构应发挥自身传统优势和经营特色,打造新型金融生态场景,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同时,紧密结合新市民群体的迫切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其实际需求。

在新市民贷后环节,仍存在暴力催收、非法代理维权等金融乱象。欧阳日辉认为,应提高新市民金融素养,加强机构间信息共享,完善法律法规,以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