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促进机制不断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成关键
AI导读:
我国不断完善就业促进机制,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及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出台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稳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及“十四五”规划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促进机制不断完善,就业优先导向更加鲜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出台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稳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0月底,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高达113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432万人,10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为5%,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及“十四五”规划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当前就业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部分群体、行业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需进一步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及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完善相关就业支持政策。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主力,就业困难人员作为民生帮扶对象,均对就业稳定至关重要。针对这些群体,分类研判就业难点,差异化实施就业创业政策,提升就业适配性和稳定性,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被视为重中之重。面对未来几年每年超千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需持续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鼓励创新创业,引导关注新职业,同时稳定公共岗位规模,通过“三支一扶”等计划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确保青年就业水平稳定。
农民工就业方面,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完善劳务协作机制,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农民工外出就业。同时,支持就地就近就业,缓解农村“三留守”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
对于困难群体,加强就业兜底帮扶,畅通失业登记渠道,完善援助政策,搭建零工驿站,增设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兜牢民生底线。
就业稳定关乎民心和社会稳定。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提升质量。数字经济时代,求职者需终身学习,政府应增加培训预算,建设数字化培训平台,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同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健全社保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实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