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巧对大数据算法,期待监管刹住“杀熟”风
AI导读:
年轻人通过简单方法对抗大数据算法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治理算法典型问题,期待刹住大数据杀熟行为,保障市场公正有序。
近日,众多年轻人纷纷采取巧妙手段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大数据算法。有网友通过简单嘀咕几句“机票太贵,不去了”,便成功让高价机票骤降3000多元,只因系统重新评估其消费能力。类似经历引发公众共鸣,诸如使用不同价格手机搜索同一商品,价格差异显著;偶然输入商品名后,其他购物平台首页即推荐该商品;资深电商用户难以获得优惠券,而新注册用户却优惠券不断。这些现象让人不禁想模仿,以期APP对自己更为友好。
作为理性消费者,我们对此类现象有所研究。下载APP时,常需授予麦克风等权限,这让APP有机会“偷听”我们的谈话,并联网上传分析,以实现精准广告推送。此外,地理位置、浏览器搜索记录、购买记录等信息也被大数据收集分析,用于判断潜在需求,推送匹配广告。若APP推送不准确,我们不会多想。但若算法基于窃听隐私,进行精准杀熟,则令人质疑监管缺失。
商品价格波动正常,商家依赖算法定价也无可厚非。算法本身是中性工具,但使用者有价值观。若算法仅算计顾客,忽略其他,则为恶法,与算法本身无关。利用算法分析消费习惯,对忠诚度高或价格弹性大的客户实行价格歧视,或给予不同优惠券、返现,更具精确性和隐蔽性。虽被视为经济学上的价格歧视,但违反商业伦理,侵犯用户权益,影响市场公正有序,应受法律规制。
防止算法作恶,需提升算法泛化能力,建立完善的问责、监督和反馈机制。当前价格法律体系存在过度竞争,消费者维权难,执法部门易懈怠。近期,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专项行动治理算法问题,期待能遏制大数据杀熟等负面行为,保障市场公正有序。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