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药产业驶入快车道,“出海”并购热潮涌动
AI导读:
我国持续鼓励支持创新药物研发,国产创新药“量”“质”齐升,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同时,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药开始走出国门,并购整合也日趋活跃。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药物研发,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的完善,为创新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创新药行业已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据《医药工业“十四五”期间产业升级突出进展和产业技术未来发展重点领域》报告披露,“十四五”期间,我国国产创新药实现了量与质的双重飞跃,共有113款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这一数量是“十三五”期间的2.8倍,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0亿元。
随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国产创新药不仅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更开始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的拓展,以多样化的“出海”模式,为企业国际化战略铺设了更为宽广的道路。在国内市场,创新药企同样不甘落后,通过并购整合等方式,不断壮大自身实力,踏浪前行。
政策春风频吹
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跨越,离不开对创新药发展的持续支持。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为创新药产业的全链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顶层设计方面,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创新药纳入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创新药等产业的发展步伐。7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从政策层面为创新药产业的突破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
在审评环节,国家药监局制定了《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方案》,旨在探索建立高效的药物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机制,将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的审评审批时限缩短至30个工作日内,极大地加快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启动速度。
在支付环节,创新药通过谈判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显示,新增91种药品,其中90种为5年内新上市药品,38种为“全球新”创新药。截至目前,已有149种创新药被纳入医保目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在资金环节,北京、广州等地纷纷出台政策,为真金白银支持创新药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北京市成立了规模为200亿元的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旨在为生命科学创新提供金融支持;广州市则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顶尖项目提供了最高50亿元的支持额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新药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个健全且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未来,政策制定者需兼顾市场需求与产业经济双重考量,持续探索前沿科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创新药的研发过程。
“出海”步伐稳健
随着国产创新药质量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百济神州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海外总收入占比已超60%,并建立了创新的全球运营模式。北京康辰药业也重视国际化布局,与国内外多家专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强化“自主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研发模式。
除了产品直接“出海”和License-out模式外,NewCo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医药企业“出海”的新选择。这种将药企某些管线剥离出来成立新独立公司的模式,不仅有助于国内药企获得资金和风险分散的机会,还促进了创新药国际化团队的搭建。
然而,在创新药“出海”的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头豹研究院医疗行业分析师吕佳睿提醒,企业需要充分认知法规差异化、临床试验规范化、品质控制等方面的挑战。
并购热潮涌动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在融资低谷和企业估值缩水的背景下,国内创新药企的并购步伐不断加快。
随着融资形势的变化,一些具有优势研发团队和有价值研发管线的创新药企开始考虑通过被收购等方式寻求融资。今年以来,跨国药企对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的收购持续升温,出价不菲。
为鼓励国内企业并购行为,政府层面出台了诸多政策。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的出台,为创新药的并购打开了政策空间。此外,深圳、上海等地还发布了专门针对生物医药并购的利好政策。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国内创新药并购市场将持续升温,将有更多的并购案例出现。然而,在外延并购时,医药企业需要谨慎做好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充分识别风险并做好防范措施。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