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陪伴服务的人文审度:潜在风险与伦理挑战
AI导读:
AI陪伴服务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引发法律伦理问题探讨。专家指出,伴侣机器人可能带来人身安全、隐私风险、孤独恐惧、依赖成瘾等问题,并对性道德和人类生育产生影响,呼吁科技发展需符合伦理观念。
从今年清明节前后兴起的“AI复活热”,到10月一起涉及AI陪伴产品的美国少年自杀诉讼案,AI陪伴服务在逐步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法律伦理问题的讨论。随着机器人外观日益拟人化、功能愈发完善、智慧水平不断提升,人类与机器人的相处方式及潜在风险成为亟待探讨的议题。
12月18日,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携手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第八届啄木鸟数据治理论坛”。会上,来自高校、集体管理组织及企业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AI应用落地提速,如何向善治理”的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发表了题为“机器情感与AI陪伴的人文审度”的主旨演讲。
刘永谋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刘永谋指出,伴侣型机器人作为AI陪伴服务的重要载体,有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具盈利潜力的方向之一。随着技术进步,未来的伴侣机器人不仅在外形上能完美呈现人类理想形象,功能全面,还能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然而,当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日益深入,从人文视角来看,可能引发一系列复杂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人身安全和隐私风险、孤独与恐惧情绪的增长、依赖和成瘾问题,以及对性道德和生育意愿的挑战等。刘永谋强调,人与机器人的深度交往可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导致社交减少、孤独情绪滋生,甚至产生对原有社会关系的抵触和抗拒心理。同时,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度达到某一临界点时,可能引发“恐怖谷效应”,使人类对其产生强烈的负面情感反应。
此外,刘永谋还指出,AI陪伴服务可能导致人类对机器人产生过度依赖,类似于当前的手机成瘾现象。他警告说,虽然“夫妻加一个机器人”的家庭组合模式看似科幻,但实际上可能引发婚姻矛盾和家庭矛盾。同时,与机器人的长时间相处可能影响人类的基本道德判断,引发复杂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在生育率持续下降的当下,AI陪伴服务的发展还可能进一步降低人类的生育意愿。刘永谋认为,机器人伴侣的普及可能加剧这种趋势,使人类进入“不爱不婚不孕”的状态。此外,他还提出了关于机器人权利的深刻思考,即如果机器人真的具备意识,人类是否应将其视为同类对待。
然而,刘永谋强调,从人文视角探讨机器情感与AI陪伴的潜在风险,并非反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是旨在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保驾护航。他认为,科技从业者在追求技术迭代的同时,也应积极探寻一条符合现有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的人工智能发展道路。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