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地政府纷纷发行再融资专项债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引发市场关注。专家表示,化债政策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有助于改善民生,不会大幅增加政府债务风险,且政府债务需偿还。

11月12日,河南率先披露将发行318.169亿元再融资专项债,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随后,江苏、湖南、贵州、四川、北京等地积极响应。短短一个月内,今年2万亿元的化债额度已全面公开。

政府化债行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但市场上关于化债政策的种种猜测和疑虑也随之而来。诸如“化债会引发大通胀?”“对普通人生活无益处?”“会增加政府债务风险?”等问题频出。针对这些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深入剖析并解答了这些热点问题。

焦点一:化债是否等同于放水,会引发通货膨胀?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表示,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并未增加新的基础货币供应,因此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本轮化债主要是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替换城投公司的隐性债务,商业银行是主要购买方,其购买行为类似于银行存款,不会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也指出,本次地方化债形成的债务是专项债务,不计入财政赤字,不影响年度预算财政赤字率,短期内不会直接引发通货膨胀。

温来成进一步解释,化债是将隐性债务转换为显性债务,通过发行利率更低、周期更长的政府债券,置换高成本、短周期的隐性债务,从而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当前,我国物价稳定且涨幅较小,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短期内不必过于担忧通货膨胀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地方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主任刘蓉则表示,化债资金主要用于解决特定的债务问题,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明显区别,后者旨在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

焦点二:化债只能推迟或转移债务?

温来成认为,债务置换不会减少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但能推迟部分到期债务的支付,为政府提供时间灵活安排财政收支。刘蓉也表示,债务置换有利于延长地方政府的还款期限,减少利息支出,降低年度利息负担。

潘向东指出,化债能将地方政府短期、高成本、不透明的隐性债务转换为长期、低成本、透明的明债,减轻当期债务偿付压力,降低违约风险。据财政部估算,债务置换后,5年累计可为地方节约债务利息支出约6000亿元。

债务置换还能释放流动性,扩大财政运行空间,支持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增强地方经济的内生动力。同时,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好落实逆周期财政政策,改善营商环境,为城投公司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焦点三:化债对普通人无益处?

实际上,化债资金虽不直接发放给个人,但最终会通过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项目,惠及广大民众。刘蓉表示,化债资金主要用于土地和房地产收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偿还拖欠企业欠款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

这些项目不仅能直接促进当地发展,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活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通过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项目投入,提升消费信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潘向东表示,化债背景下,基层“三保”压力有望缓解,居民部门资产端修复,有望带动当地消费支出改善,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表现,为投资者在股市和债市提供新机遇。

焦点四:化债会大幅增加政府债务风险?

对此,刘蓉明确表示,债务规模扩大与风险不能划等号。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债务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也表示,合理的债务规模、结构和有效的债务管理,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防范通货膨胀和改善金融信用,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焦点五:政府债务不需要偿还?

针对这一疑问,温来成表示,政府债务无需偿还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各国在财政实践中都在努力偿还债务。化债是用地方政府债置换地方政府实际承担的城投债、贷款等,未来仍需地方政府偿还,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潘向东指出,隐性债务的化解思路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坚决遏制增量,二是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偿还可通过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进行,必要时还可处置政府资产用于偿还。

施正文表示,债务可用财政收入如税收和非税收入来偿还,也可通过发行新债务来偿还旧债务。这种方式在全球多数国家普遍存在,其核心在于减轻即期偿债压力,通过债务撬动经济的发展。

(文章来源:每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