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公布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结果,人工耳蜗大幅降价
AI导读:
国家医保局公布第五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结果,人工耳蜗类耗材价格大幅下降,外周血管支架亦广泛覆盖。集采有效破除价格虚高,惠及更多患者,推动医药行业发展。
19日下午4点,国家医保局正式揭晓了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集采)的中标结果,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大幅下降,从平均20余万元直降至5万元左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
本次集采活动于19日上午在天津水游城丽筠酒店拉开帷幕,共涉及人工耳蜗及外周血管支架两大类医用耗材。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表示,共有24家企业参与竞标,其中23家企业均有产品中选,中选率高达96%,产品中选率亦超过90%,且报价理性,无极端价格出现。
外资企业的积极参与成为本次集采的一大亮点,四个组别(人工耳蜗及三个外周血管支架组)的第一名均由头部外资企业摘得。20多家企业自早上8点起陆续抵达会场,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申报和信息公开程序,最终确定了中选企业名单。
在人工耳蜗组别中,需求量达1.1万套,共有5家企业中选,包括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等外资企业,以及上海力声特、浙江诺尔康等国内企业。根据采购文件规定,人工耳蜗类植入体最高有效申报价格为6万元/个,言语处理器最高有效申报价为1.5万元/个。在首次报价中,力声特、美笛医疗、领先仿生三家企业的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报价均降至5万元以下,成功中选。
人工耳蜗作为解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有效的医用耗材,能够重建感音器官,让患者重获听力。对于先天神经性耳聋的幼儿而言,植入人工耳蜗更是解决因聋致哑问题的关键。随着集采的推进和落地,预计2025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前后,人工耳蜗中选结果将惠及更多听力障碍患者,特别是儿童群体。
此外,本次集采中,能支持高场强(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选,满足了患者接受高场强核磁共振检查的需求;佩戴更便利的一体式言语处理器(外机)亦中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表示,外企积极配合集采全力中选,低价中选后可以稳定市场份额,尊重临床习惯,并有助于企业未来新品种的引入和多元化运作。
除人工耳蜗外,外周血管支架也是本次集采的重点之一。外周血管支架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导致的血管疾病,通过支撑、扩张狭窄或堵塞的外周血管改善血流供应状况。本次集采广泛覆盖各血管部位的支架产品,既有外周动脉支架,也有外周静脉支架,以及新一代载药支架和覆膜支架等,保障了特殊病变治疗的临床需要。需求量达25.8万个的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共有18家企业中选,产品供应丰富多元。
国家医保局表示,人工耳蜗集采结果预计于2025年3月3日前后落地实施,外周血管介入类耗材则拟于2025年5月落地实施中选结果。随着集采的深入推进和落地实施,我国将有更多听力障碍和血管疾病患者受益。同时,医保部门将推进医药机构与集采中选企业在医保信息平台上的统一结算,探索推进医保基金与企业的直接结算,提高医用耗材采购资金回款率,惠及广大医药企业。
近年来,集采已成为破除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惠及患者的有效手段。从人工关节到脊柱耗材、从种植牙到人工晶体、再到如今的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集采不断覆盖更多耗材领域,持续为患者带来福音。同时,集采也为更多新药、新耗材、新诊疗项目进入临床应用创造了条件,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医药发展新动能。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