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最新一轮高值医用耗材国家带量采购在天津完成,涉及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两大类产品。集采规则调整,企业降价压力加大,但中标结果圆满。人工耳蜗市场渗透率低,集采助力打破天花板;静脉支架竞价激烈,价格大幅缩水。

12月19日,最新一轮高值医用耗材国家带量采购在天津顺利完成投开标,标志着高值医用耗材领域迎来了第五轮国家集采。此次集采主要涉及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及静脉支架)两大类产品。

与以往相比,本次集采在规则上出现了较大调整,包括缩减入围企业数量、取消保底中标机制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降价压力。然而,政策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宽松性,如通过复活机制给予企业二次报价的机会,以确保更多企业能够中标。

本次集采整体结果圆满,24家投标企业中,23家都有中选产品,企业中选率高达96%,产品中选率也超过90%。报价方面,企业表现理性,未出现极端竞争。特别是在人工耳蜗产品组,5家竞标企业全部中选,其中报价最低的正是用量最多的进口品牌美笛乐。在外周血管支架竞价中,最低价也全部来自进口企业,主流企业均中标。

本次集采的一大看点是进口企业在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两大赛道占据主导地位,但市场渗透率相对较低。人工耳蜗植入体的采购需求量为11239个,外资企业美笛乐和澳科利耳合计占比超60%,而国产企业浙江诺尔康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在外周血管支架方面,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A竞价单元,本土企业则在B组。

竞价规则的调整是本次集采的另一大看点,与第十批药品集采类似,入围企业数量缩减,取消了保底机制,并引入了开标现场再次报价的规则,以在保证竞争充分的前提下,促使更多企业中选,增加预期稳定性。

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以往,本次集采在产品限价上有所收紧,这可能与以往产品单价较高有关。以人工耳蜗为例,支持3.0T核磁的植入体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60000元/个,一体式的言语处理器最高有效申报价为15000元/个。中标结果显示,五家企业的人工耳蜗中标价都降到了5万左右。

对于亟需人工耳蜗的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大利好。听力障碍症状多发于儿童和老年人,人工耳蜗对于解决耳聋程度最重的患者的生活需求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人工耳蜗市场渗透率仅在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使用率,价格昂贵是重要原因之一。集采将人工耳蜗纳入其中,有助于打破市场天花板,促进市场增长。

在静脉支架竞价中,出现了本次集采最戏剧性的一幕。有B组企业报出2280元的价格,一举熔断同一竞价组的其他所有企业。静脉支架主要用于支撑发生狭窄的静脉,国内约有一亿患有慢性静脉疾病的患者。近年来,随着地方各级医院建立血管外科,静脉治疗病例迅速放量,成为地方医疗机构的重要业务。

本次集采中,静脉支架是参与国产品牌最多的品类之一。在首轮报价中,A组企业表现中规中矩,B组企业竞价则更加惊心动魄。康蒂思一举报价2280元,其余几家报价在4000元以上的国产企业因熔断线出局。但在二次报价中,这些国产企业调整价格全线中标,中标价普遍在4000元上下。此次集采让静脉支架的价格缩水近八成。

业内人士表示,包括静脉支架在内,国内整个外周血管支架领域都还在成长阶段。集采给国产企业带来更多医院准入机会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未来国产品牌要在产品质量、稳定性、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比拼,才能在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