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武汉与长沙近日相继宣布航空旅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两地竞争异常激烈,有望成为中国航空十强城市中的中部代表。同时,空铁联运成为新趋势,两地机场也在积极推进改扩建工程。

“武汉,中国航空第十城。”12月14日,武汉官宣成为中部首座航空旅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的城市,紧接着长沙也紧随其后,同样宣布航空旅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两地竞争异常激烈。

武汉、长沙与郑州长期对中部航空“第一城”的宝座展开角逐。目前,武汉与长沙的“第十城”之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有望为中部城市创造新的历史。随着年底的临近,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成为中国航空十强城市中的中部代表,备受瞩目。

回顾过去,武汉、长沙与郑州的机场客运量一直紧咬不放,彼此间的差距微乎其微。2009年,长沙机场率先成为中部第一个旅客量达1000万人次的机场,随后武汉也迅速突破千万大关。到了2016年,三座城市机场的客运量均突破2000万人次,竞争愈发激烈。

尽管竞争激烈,但在全国范围来看,这三座城市的表现并不突出。近年来,长沙、武汉、郑州轮流坐庄中部航空第一城的位置,但在全国排名中始终未能进入前十。然而,今年长沙与武汉机场的旅客量增幅明显加速,有望挑战中国航空第十城的地位。

资深民航专家郭佳认为,中部城市如武汉、长沙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文旅产业也颇具吸引力,成为网红城市,吸引了大量游客。此外,高规格的鄂州花湖机场通航,也加强了中部机场整体的集聚效应。相比之下,南京则受到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的影响,受到上海两大机场的虹吸效应。

与此同时,美国中部的亚特兰大和丹佛凭借区位优势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中转枢纽,客流量高居世界前十。然而,民航分析师林智杰认为,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部不会出现类似亚特兰大这样的中转枢纽。中国主要城市集中在东部,城市间相对较近,直飞很方便。

尽管民航与高铁存在竞争,但两者也在寻求协同发展。郑州、长沙、武汉的空铁联运规模均居国内前列。通过空铁联运,可以充分发挥民航与高铁在远程与中短途运输、国际与国内运输上的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最终形成地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为了提升竞争力,武汉和长沙都在积极推进机场改扩建工程。武汉机场T2航站楼恢复启用,第三跑道试飞成功,预计明年正式投运。长沙机场也在新修第三跑道、综合交通中心和T3航站楼。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两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

然而,在机场改扩建投用初期,基建容量超过市场需求是正常的。但当前经济发展驱动力已经发生转变,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因此,未来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必须要科学审慎,量力而为。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激发消费活力,提升旅客消费信心。

郭佳指出,目前国内高铁与民航还是存在同质化竞争,这不利于国家资源的调配。应该由主管部门引导差异化竞争,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交通的未来还是要回归“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以人为本,让人们更好地出发与抵达。